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实施的方向。在教育发展韵过程中,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有3种流派: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失业增加、道德沦丧、情感冷漠等困境,这些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依靠建立在某一种课程价值观的学校教育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反思这些个人和社会问题的产生,说明学校教育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曾存在着严重偏差。于是,多元与融合成为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
理想的课程决策模式以课程政策的合理价值取向为基础.课程在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价值选择上应该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基础上的个体本位优先.应该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统一,理想的课程政策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学校社会科教育在学科地位、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尽管对社会科教育的探索是初步的,对于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社会课程建设仍有借鉴价值和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学校社会科教育在学科地位、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尽管对社会科教育的探索是初步的,对于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社会课程建设仍有借鉴价值和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目前,素质教育缺失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构存在的一大问题,而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课程建构价值取向均存在一定的偏颇,需要从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形同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价值共创等方面探索构建人格本位与能力本位相结合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教科书是国家意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中美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在内容设置比例、选取视角和编排方式上的比较,探讨中美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在内容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并从中总结出在社会科教科书设计与编制上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一直存在着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上的分歧。长期以来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着眼于高职的社会功能,即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主体价值,即个体价值。本文借鉴新人文主义理论中关于个体本位的观点,阐述了回归个体本位价值导向的理论基础,进而论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回归个体本位的必要性和所应具有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高等学校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优势及局限,并指出这三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是三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大学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价值反映的是课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体现的是课程对个体(教师或学生)和社会的意义,是对个体与社会一定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价值被确认,它就形成了课程价值的取向。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本质上是选择一种课程价值的倾向性,那么大学课程的价值基础是什么,该如何选择,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一、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概述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关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般认为有三种,即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几乎可…  相似文献   

10.
认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包括学科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分析了研究生课程在三类价值取向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必须整合三大价值取向,发挥政府、院校和企业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中美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各具特征,立足社会本位和立足个人本位分别是中美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其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思维训练和教学效果等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的创新教育应学习借鉴美国创新教育的有益经验,以培养出千百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2.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经历了"过渡适应中探索""加速变革求发展""巩固深化中创新"三个阶段,整体表现为"社会本位""以人为本""差别化"三种价值取向,呈现出"外推式向内涵式""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价值表征,完善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可以从明确定位、坚持以生为本、确保政策执行效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就公民素质培齐为核心的社会科课程与教学为核心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本文首先讨论社会科课程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各阶段的综合与分科的取向问题,继而分析知识丰富且具批判精神的、能体现关怀品格特性的、能采取负责任行动的公民素质作为社会科课程目标的意义及内涵。再而提出社会科课程的教学策略,包括一般的教学方法、讨论与研究性学习等。最后本文指出:若欲确保以公民素质为核心的社会科课程与教学成果,必须从提高师资素质、优化校园文化,以及建立公民社会等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立都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通常体现在知识本位价值取向、能力本位价值取向和个人(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几个方面。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还应该包括一些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等三种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课程形成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网络化生存、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在课程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通过对知识观与社会服务观的重新认识与改造,形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最终追求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一、价值取向的偏差:貌合神离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原先国家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使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笔者以为,这一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学校的管理权力,更在于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设了重要的外部条件。古往今来,人们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的争论,论辩双方谁都无法彻底说服对方,这就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两者不可或缺。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比较多地体现了国家意识和统一要求,代表着社会本位的课程价…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形成知识、态度、技能的关键时期,各国都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制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科课程标准》新课标,并陆续出版了新版教科书。新课标第一次明确规定社会科是进行公民教育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本文就公民教育课程化的历史动因、价值取向和实施方法谈几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课程改革中类主体本位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我国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众所周知,任何课程建构若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 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告终。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新的哲学价值论的引导。在课程发展史上,存在三种基本的传统的课程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本位  相似文献   

19.
主体教育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时代的价值选择,它是当代中国在巨大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对人的素质发展的时代吁求的反映.它有助于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统一.这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是对传统教育目标的发展,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高层次的概括.它为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再议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两种取向论”(即“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全面地表达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现实,也不利于协调各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包括“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内的“三种取向论”则改变了审视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框架,使不同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了一个合理、整体的结构。协调大学课程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核心,是恰当地处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知识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