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辜鸿铭是我国近代精通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和翻译家。他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翻译思想也值得人们研究。本文从辜鸿铭进行儒经翻译的动因入手,探讨其翻译策略,从而深化人们对翻译家辜鸿铭的研究,以期对当今的典籍翻译事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如何对我国经典进行传播并且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成了我国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我国优秀文化作品进行翻译并传播成了建构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式。辜鸿铭作为翻译天才对于儒家经典的翻译受到了欧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建立做出了重要建设。本文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角度,通过对辜鸿铭儒家经典翻译进行分析,对经典翻译与文化自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家。他翻译并出版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最大成就都收集在《神州集》中。通过翻译,他把中国古典文化带进西方现代文化之中的同时,还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本文以《神州集》为个案,试图探讨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辜鸿铭     
辜鸿铭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曾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被孙中山和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辜鸿铭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诗的意境影响深远,历代对意境的论述也为数不少,意境说还影响到了西方的诗歌,如美国意象派的创始人Ezra Pound,庞德本人也翻译过很多中国的古诗如李白的诗,也尝试过把中国古诗的意境美移植到西方的文化中,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到中国古诗的意境美,然而庞德的翻译毕竟不是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翻译中的缺陷也很明显,有学者认为庞德是借李白之诗,抒发庞德之意,而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国古诗上要略胜一筹,尤其是在传递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上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把翻译事业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从用科幻小说开拓国民思想的归化编译到为中国文化能从西方文化汲取更多营养而采用的原汁原味的"宁信不顺"的直译,尤其在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鲁迅重视儿童发展,从立人出发,翻译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用儿童的语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翻译观。不同时期,鲁迅的翻译目的也不同,在特定目的下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变化,这些都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理论不谋而合,弗米尔的目的论主旨在于译者要根据译本的目标读者的需求而采用适合的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或是编译等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译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7.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是晚清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是思想敏锐的学者,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中国人.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此,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名著.严复在译介西学名著同时,引进了与文化同姻的西方现代版权制度,并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版权思想.  相似文献   

8.
林纾,作为中国晚清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是中国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第一人,在当时社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虽然林纾不懂外语,他和魏易及其他翻译者合作,通过倾听口述者的口译,林纾翻译的作品多达180部。他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也大受赞赏。林译《黑奴吁天录》,即斯托夫人所作的《黑奴吁天录》,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众所周知,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各自包含不同的文化因素。而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林译《黑奴吁天录》的影响,以便研究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做到既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又巩固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视角,以西方译者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东方译者翻译的西方小说<天路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翻译中的宗教文化差异,分析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处理宗教文化差异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背后反映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键词的译介研究是一种了解文化碰撞和文化协商的学术研究,为在中国语境下研究西方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当前国内的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意义。关键词的译介研究的引介和运用,对于
  关键词在中国的知识演变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及翻译实质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翻译研究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两大翻译家,是把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引入中国的先驱,引领着中国近代文化的现代转型。20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研究者意识到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它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行使着权力,以更不易觉察的方式构建着主体和客体。从这个角度观照以严复和林纾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翻译,则可以发现知识背后的政治在塑造中国文化身份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翻译是当代翻译研究的主导范式。在阐释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域中,民族志和翻译都要面对相同的对象:他者文化。而他者文化的阐释和再现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以吉尔兹为代表的阐释人类学有了新的发展,给我们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以新的思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不同权力差异语境下、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以及处在不同话语权下的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被西方世界异化和边缘化。在面对西方强大的知识霸权时,中医的翻译实践困难重重。中国的中医文化译者应该意识到翻译的政治性,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这样才能够忠实有效地把中医呈现给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神学留学生到西方,一方面传播中国文化,将他们带出去的书籍予以翻译和阐释;另一方面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并向国人介绍。当然,他们主要的任务是接受神学教育,但客观上成为最早的中学西渐的使者,也是早期西学东渐的传人。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当中国译界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尝试时,人们还没有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确立,鲁迅的直译观以及鲁迅的读者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加深,中国典籍翻译日益重要.《论语》是儒家典范,辞约意丰.如何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发扬光大,做到文化信息传递的最大化?“文化转向”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安乐哲曾游学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和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论语》译本正是他跨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论语》术语是重要的儒学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对整体把握儒家文化的精髓起举重若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墨海书馆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清末时期由教会传教士在上海最早创办的集翻译、印刷、于一体的出版机构.墨海书馆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印刷工业的近代化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在其存在期间墨海书馆的传教士和中国文人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科学书籍,开创了新的办刊方式,这有利于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书读百遍     
兰金 《阅读》2014,(47):14-15
<正>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他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商先生看了后满口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语言文化中的重要构成,译者对隐喻翻译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使用贴切语言翻译。基于此,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翻译生态学,然后对比了英汉隐喻。最后详细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以期能够做出一定参考,提高隐喻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张元济是在戊戌维新背景下从传统官吏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代表人物,他在近代中国东西方政治、文化的激烈冲突中,出于高度的爱国心和历史责任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一方面他积极支持戊戌维新,提倡学习西方传统文化和目前的成就;另一方面他重视普及教育,努力继承中国历史的文化成就,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形成了一整套融会中西文化的思想,表现了一代文化大师所特有的清明理智和兼容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