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桂州-广州”线诗路的形成由来已久,可从历史传统与文学传统两个方面上溯至秦朝。至唐代,岭南本土文学处于缓慢发展期的同时,大量文人因贬谪、入幕、漫游等种种原由经“桂州—广州”一线进入岭南,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路文化。但唐代“桂—广”线上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因而诗路发展情况具有创作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创作时间上的差异性。同时此条诗路因水上交通发达,又存有大量纪行诗与送别诗,由此形成了创作题材多江行诗,创作手法上虚实结合及创作情感多样化的诗歌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既"不护细行",又思建功立业,二者的落差与矛盾生发出孤苦的情态,其诗中出现了大量与"孤"组合的词汇,尤以"孤舟"为多。笔者结合诗歌中舟船意象的发展历程,参照其生平经历,通过解读其诗中边塞、闺情、赠别三大题材,探析其孤舟心态的形成及原因。  相似文献   

3.
解读威廉·布莱克的三部诗集:《诗的素描》、《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意象,分析这三部诗集中意象的关联。指出:《诗的素描》的篇尾意象与《天真之歌》的篇首意象构成以“天真”为纽带的意象链,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则存在寓意于同一物象链中的两条不同的意象链。  相似文献   

4.
唐代开始九华山即有禅宗传入,但九华山开山祖师僧地藏应该不是禅门中人。禅宗史籍中提及唐代九华山禅门人物是行者甘贽,他是南泉普愿禅师的在家弟子,是有名的居士。宋元时期九华山禅宗较为活跃,从隐居九华山的诗人杜苟鹤的诗中即能窥见一斑.此时最有名的禅僧是临济宗的大慧宗杲。明清以来,九华山禅宗传承脉络较为清晰,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二大派系。曹洞宗寿昌系和云门系在九华山都有传播。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的名篇《断章》,意象安排妙处颇多.它的意象主干是事态的,具有顺接的流动之势,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物态意象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气脉通达舒畅,增强了诗篇的视觉流动感;意象由实到虚 ,延展了读者遐思玄想的空间;事态意象的不同时态形式,强化了诗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哲思回味.  相似文献   

6.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不仅边塞诗写得好,而且送别诗也写得非常出色。选取恰当的意象抒发情感,是他送别诗的一个主要艺术特色。他诗歌中的意象,既有对中国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继承,但也有自己独到的创新;他善于把多种意象组合在一首诗中,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他还善于创设出许多新的意象,并在这些意象中附着了自己的情感。他善于运用借景抒情,用比喻抒怀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离情别绪,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作为边塞诗人,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豪迈、旷达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西汉焦赣所著《焦氏易林》包含了大量咏物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鸟意象,颇具艺术价值.可学界对此较为忽视,相关研究甚少.由此,以《焦氏易林》中咏鸟诗为中心,探究凤凰、鸡、鹤代表的三种意蕴不同的鸟意象分别象征着祥瑞、凶灾及或吉或凶的中性预兆.《焦氏易林》咏物诗之鸟意象对现阶段两汉咏物诗在具体数量、创作技巧及蕴含的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布莱克的诗歌《天真之兆》(Auguries of Innocence)中“沙”意象的形成与他所处时代的科学革命与社会革命密不可分.对诗中“沙”意象的解析须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视角同时进行——不仅要从“自然”的视角出发,透视“沙”意象所代表的“微”与“宏”的对立统一;还须从“社会”的视角出发,解读“卑”与“尊”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9.
意象主义诗歌是美国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标志着现代诗运动的开端。它不仅对英美文学有很大影响,对中国现代诗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代表人物庞德和意象诗派的其他代表曾在20世纪初提出了意想诗歌创作的几个原则。《红色手推车》为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代表作,其短小精悍,意象隽永,堪为意象诗歌的代表。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本诗来领略意象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台湾旅美诗人杜国清,在诗歌创作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本文主要探讨其诗观与诗风,即其诗歌方面的“诗之三昧”的主张和追求及其善用意象,知性抒情,富于现代感性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荷花     
丁涵 《阅读》2023,(Z8):22-23
<正>晚上,青蛙们还在唱歌,扯着嗓子,一点儿也不嫌累。荷叶很心疼他们,悄悄地,做了一个个粉红的话筒,送给青蛙们。这是一首“孩子气”的诗,其观察和表达真正体现了儿童视角。整首诗并未出现“荷花”两个字,而是以“粉红的话筒”为意象讲了一个夏日池塘中发生在荷叶与青蛙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精心于诗歌意象的创造,使其诗具有高度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从而跻身于中国古代大诗人之列。通过立意选象,其高峻的人格和洒落的胸怀也得以完美的彰显。酒的意象在陶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展示了诗人生活的全部底蕴,以及对生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诗歌语言的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本体的产生。诗人触物兴情,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诗本体的产生过程中始终包含着诗语的生成,只是它还处于潜诗语的状态,破碎、零散、隐蔽、晦暗,飘游在诗人混沌朦胧的情兴体验与审美意象中。  相似文献   

15.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的“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和生动感人的特点,为历代诗人所沿用不衰。“折柳”习俗与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诗意性情及其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是“诗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中的梦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唐宋词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由此形成的创作者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唐宋梦词本身的特点,可以将唐宋词梦意象的审美价值归纳为超越性审美价值、体验性审美价值和双重性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酒作为一种物质出现并存在于人类物质生活之中,又由此发展成一种文化,人们称之酒文化。酒,所以成为文化,应主要指其意象性的一面,只有从酒的意象涵意中才能窥出其文化价值。本文力图从酒的意象性中,探讨其在民族民间文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意象指的是创作主体将内心的思想情感赋予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并使其服务于整个语篇形式和内容的客观物象。自然意象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在韩礼德语篇衔接理论的指导下,以唐宋贬谪诗词为语料,对贬谪诗词中的自然意象进行分析,认为自然意象能够将诗词有效地衔接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为贬谪诗词语篇衔接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李贺诗歌意象探析李军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①。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谜,读者...  相似文献   

20.
朱湘是新月诗派和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的基调是浪漫主义,但含有象征主义倾向。朱湘早期的诗注重意象,揉以中国传统的"寄情于物"手法,借意象以抒情。后期则重视意象的隐喻暗示功能,意境朦胧,风格含蓄蕴藉,少数诗歌已是典型的象征派作品,表现出向象征主义归附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