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技术现象学视角看,阅读是媒介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性活动.具有全新技术特性的电子阅读塑造了一种新的人与媒介的相互关系,从而发展为一种全新的电子阅读文化.新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人的存在状态,这些存在论意义上的改变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信息超载导致的健忘症、多媒体阅读导致的心不在焉、数字拷贝和移动阅读带来的阅读消遣化和娱乐化趋势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当阅读迈入数字时代,阅读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多维的学科视野下探寻阅读本质,目前学界已形成了身体说、体验说、文本说和解读说四种观念的蓝本;从历时性的维度看待数字技术深度浸入人类社会后给阅读本质带来的挑战,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关于“阅读是什么以及它为人类带来了什么”的各家争鸣中,重新探索这一理论命题,提出阅读的本质是一场与世界的交谈。以“交谈”的理念看待阅读,数字技术的偏向在“人—技—世界”的社会系统中得以安置和匡正;交谈作为阅读可供性,为读者提供了从信息获取通往知识生成的路径;交谈作为反馈方式,承担着阅读从文化圈层到共同体构建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从阅读的文化价值出发,本文探讨了数字阅读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理性认识数字阅读的文化悖论,认为阅读是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数字阅读正在参与数字时代的文化塑造与文化转型,并重新聚集与整合知识的力量,在更高层次创造“数字人文”的特质,为21世纪的人文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社交媒体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80、90后女性是社交媒体环境下数字阅读的主要用户,下班和睡前是社交媒体数字阅读活动的高峰时段,数字阅读用户的付费意愿与内容质量和稀缺性成正比,“社交关系”是驱动用户数字阅读行为的关键动力。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数字阅读推广应当坚持“内容为王”,注重情感交流;依托智能技术,拓展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5.
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国内数字阅读领域的2639篇论文为样本,对文献分布趋势、核心作者分布和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网络阅读"、"数字阅读"、"阅读方式"、"阅读习惯"、"数字化"和"电子书"等词上;同时,通过社会网络工具对数字阅读领域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展示,探讨了热点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以期为我国的数字阅读领域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网络调研法对我国42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推广的内容、方式、专业化和品牌化均存在差异。结合文献调研法,发现目前数字阅读推广研究主要集中在经验研究的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少。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了彼此印证的关系。进而提出以下思路和策略:在实践领域,图书馆要在数字阅读推广开展范围广的基础上,丰富其内容和方式,实现品牌化和专业化;在理论研究领域,图书馆要在数字阅读推广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加强其理论研究,形成专业化的知识、人才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在促进文字信息激增和阅读载体形态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从阅读理解和记忆保持层面研究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同一阅读材料,相比纸质阅读,数字阅读更倾向于跳读和略读;在理解认知方面,两组对于简单信息的处理加工表现无差别,但数字阅读对于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效果略差;在长期记忆方面,数字阅读表现逊于纸质阅读,内化阅读材料的能力较弱。研究揭示,在数字环境中读者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阅读方式的适应度,以获得阅读理解效果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8.
董子铭  杨凯 《当代传播》2023,(2):104-107+112
西方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与中国的传媒实践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中相遇,从追求效果提升的实践应用研究到审视数字助推意向与伦理的技术哲学阐释,数字助推的研究视野存在着“框架”与“座架”的双重维度。作为“框架”的数字助推需要在默认选项设置、容错机制设计、即时反馈、理解权衡、复杂选择结构化和动机成本显著化等助推原则的运用中注重细节和力度的把握;而作为“座架”的数字助推则揭示了技术与人的认知行动之间的相互调节。数字助推技术意向性地设计了用户的行动脚本,因此也需要助推者通过将技术道德化的努力来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转型是21世纪最深刻、最基本的变化。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更替交织催生新的文化方式与图景。本文以“媒介技术”为经,以“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博弈形成独特的“圈子”与“仪式”、“亲密”与“鸿沟”、“情感”与“劳动”;中国语境下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以网络流行语、粉丝文化等文化景观连接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研究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发轫于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更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数字文化研究更多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视角。数字文化在走向融合的整体性路径中仍生动地体现了在地及个人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接合领域,数字文化研究应更鲜活、有力、深入地介入当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伊俊铭 《青年记者》2021,(4):109-110
新媒体时代,网络阅读逐渐成为网民获取信息与新闻的主要途径,并引发了社会与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聚焦于网络新闻阅读问题,提出“烂尾阅读”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烂尾阅读”在“时间维度”中更为显著,且成因多体现在以注意力经济为主导的“博弈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出版平台的新媒体化、出版物结构的模块化、出版内容重组化以及出版物报道趋向深度化是目前“碎片出版”的重要特征。图书馆是社会上最大的出版物收藏和服务机构,“碎片出版”的兴起与发展必然对图书馆资源组织渠道、费用支付模式、技术支撑体系、读者信息服务、阅读行为指导等产生新的影响,图书馆应对措施包括:改善阅读技术环境、选择性整合碎片资源、引导碎片阅读的动机、开展碎片资源定制服务等。  相似文献   

12.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深度融合,而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技术的重要应用如何创新图书馆服务已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概述数字人概念、特征、技术、现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概念,并阐述图书馆虚拟数字人的内涵特征、信息模型、应用场景和发展建议。图书馆虚拟数字人以“数字替身”的身份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和资源利用等提供更智能化和人性化的途径,在替代馆员、知识组织、服务提供、智能咨询、阅读推广、情境陪伴、素养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并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智慧化程度和服务质量,是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1它与传统出版最大的区别就是阅读载体的不同,即,数字出版是以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屏阅读”终端为载体的;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更加快捷方便、形象直观,并且可以多向交互。    相似文献   

15.
正以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以及阅读习惯的改变,正在改变和重塑出版业。数字复合出版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将成为出版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而建成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库将是其根本支撑。目前,已有部分出版社开始并建成了一些数字出版资源库,但大多数资源库存在图书碎片化程度低,碎片后信息单元关联度有限,离散的信息缺乏统一的标准进行标引著录,知识单元或信息单元的组织与利用缺乏从用户(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为研究框架,以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信息特征作为外界刺激,感知价值作为内在感知,阅读意愿作为行为反应,探究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用户阅读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研、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和拔靴法分析,发现数字阅读推广信息相关性、及时性、个性化、互动性和趣味性对用户感知价值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明确了数字阅读推广用户阅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对高校图书馆提升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效能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时代、碎片时代的来临,出版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版内容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消费特征、阅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既是出版技术、传媒技术进步所致,同时又在不断催生新技术的发展.无论出版业如何转型变化,出版总离不开内容,出版产品的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与经济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与特征没变,不同的阅读方式下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之间的桥梁是许许多多的碎片内容所铺就的.碎片时间需要被充分利用,出版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适应这样的变化——开发的产品在内容上可"读碎",在形式上可"碎读".寻找碎片、选择碎片、加工碎片、宣传碎片、销售碎片、积聚碎片,成为数字出版的工作特征,而消费者可以消费以碎片方式呈现的出版产品;数字出版的另一特征就是许多大容量的产品,可以浓缩成"碎片"般便携,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随时随地享受阅读.对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而言,"经营碎片"不仅是切入口,而且是核心.  相似文献   

18.
陈阳  李宛真  张喆喆 《新闻记者》2023,(8):40-50+85
AI写作技术在数字新闻业中的运用,使得机器人新闻消费成为日常生活中人机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线实验探究了外部信息接触、用户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机器启发式”认知机制和新奇感水平对其阅读机器人新闻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器启发式”的存在和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可以解释个体用户对机器人新闻认知和评价的差异;在实验中采用外部信息刺激可显著改变读者对AI新闻技术的态度,但无法改变“机器启发式”的触发水平。本研究发现,从提高公众对机器人新闻接受度的实践层面出发,强调机器人新闻具体技术带来的优势和便利,其说服效果优于强调AI技术的无个人情感和客观性;唤起公众的情感参与是提升公众对AI新闻接受度、喜爱度和互动行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学术阅读载体国际研究”计划是一项由全球36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的大型研究项目,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学术阅读过程中对纸质与数字文本的载体偏好及相应的信息行为。中国研究团队除了利用通用的“学术阅读调查问卷”获取来自于16个省市/直辖区的1 165份调研样本,还对5个学校的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构建解释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群体进行学术相关阅读活动时,多数偏好使用纸质载体;中国大学生群体正在逐步培育起独特的数字学术阅读行为与习惯,这与中国独特的互联网环境有密切关系。由此,研究团队对学术型图书馆提出行动建议:保证纸质书刊的基本购置;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强化大学生的数字学术素养;密切关注服务群体的阅读载体偏好变化,通过充分的数据来辅助决策管理。图7。表2。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出版与阅读环境变化的诊断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空间的中心媒体逐渐被移动数字设备代替,出版市场出现了“读的书”与“看的书”并存的二元化现象,传统阅读逐渐为“超阅读”所替代。数字技术对使用者的认知和思考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认知能力及其与信息技术问的矛盾关系作深度的自省,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不仅只是默默地阻止技术崇拜和批判力丧失,而且将会成为对抗网络信息洪流抵抗意识的最后栖身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