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是员工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导向,是建立科学、规范培训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本文论述了建立燕山石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意义,分析了胜任能力模型的内涵与模型构成要素,阐述了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构建依据和框架,并以入职5年化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介绍了胜任能力模型的具体要求及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两并举"是指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两并举"开放式高职教育可实现"四个对接",即高职专业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培训模块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对接。实施"两并举"开放式高职教育要注重共商共订课程体系、共建共享教育培训资源、互聘互培教师队伍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胜任力模型是企业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本文探讨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在描述胜任力模型建设的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岗位员工动态的岗位胜任力构建过程,并根据二者差距探讨了如何建立动态培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必须深入合作,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打破,必须消除传统的、固有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岗位对高职学生技能和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职职前—职后人才培养,不仅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按照社会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和实训;还要完成职后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对东北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物流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以及对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岗位、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比对分析,构建了对接产业集群的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职"核心+岗位"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崇本 《职教论坛》2008,(10):18-20
在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实践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岗位”课程体系的结构,并分析了该课程体系的特征。“核心课程”体现“高职”中的“高”和就业适应性教学,“岗位课程”体现“高职”中的“职”和就业针对性教学,“核心+岗位”课程体系能比较好地解决目前高职教育既要考虑适应性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岗位针对性能力培训的矛盾。该课程体系结合计算机类专业进行了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比较符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能比较好地实现“既能上岗又能转岗”高职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们荆门石油化工总厂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要求,积极在管理干部中推行岗位资格证书制度,不仅承担了集团公司生产调度处(科)长、企业监察处(科)长两个岗位的专业培训任务,而且厂内各类管理干部的岗位资格培训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在开展管理干部岗位资格培训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着眼实用,注重实效,对有效地开展企业管理干部岗位资格培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突破传统的教材模式,认真做好课程开发工作教材改革是教育培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开展管理干部岗位资格培训的过程中,紧贴石化企业实际,大胆引进国际流行的 CBE 培训模式(以能力为中心的培训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以实务反求应知,保持知识与能力的平衡,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把开发实用有效的课程体系作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9.
创新"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成人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中职教育的职后教育,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面向岗位群的成人教育“双元制”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按需施教”的特点,并在提高技能的同时提高就业能力和转岗能力。  相似文献   

10.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既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又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实践的需要.这种课程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综合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注重在工作过程中培育出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全符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课程的要求,摒弃了以往的强调完整学科的课程体系,重构了渗透着工作过程知识以及能够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全新型课程,最终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职与高职在会计教育方面有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层次差异,在现代职教体系下,做好中职与高职的合理、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企业会计调研入手,结合现代企业岗位设置及其要求,构建了以会计岗位为中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从而顺利衔接并融合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实现了学生技能、技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现有职教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淡化专业意识,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而不是面向某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按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摘自《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七期肖智清《科学地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过多地强调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过分注重职业的岗位性…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就业是校企合作的较高形式,核心是校企双方联合构建课程体系、联合开发课程。本文通过总结湖北工业职院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企联合构建课程体系和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探索了"技术技能三段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人才培养的组织及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入手,以优化高职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阐述了"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及实践结果。课程设置坚持"厚基础、宽学科、重实践、高素质"的原则,构建综合的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培训课程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曾珍 《成才之路》2024,(10):49-52
为解决校企双主体育人难以真正落地、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校职前人才培养和企业职后员工培训的衔接不畅等难题,校企双方应共建产业学院,坚持职前学校教育和职后员工培训共进并举,在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过程中互促互动、共享资源。建立“互促互动”的校企运行机制,构建“分层分类”的精准人才培养路径,学校和企业互融共生,双双得以长足发展,可以真正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继续教育是提高员工岗位胜任力的主要手段,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关键,课程体系评价是优化改进课程体系的有效方式,对实现继续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天气预报员培训课程体系评价为例,从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衔接性等方面开展课程体系评价,探索建立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建立与学历教育、岗位需求及组织需求相衔接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与企业培训的相同之处,就是面向职业岗位培养学生和员工的职业能力,使之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对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与企业培训的研究,建立一套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师资的统筹与对接,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成为一个统一的职业培养体系,在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因此,应在分析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进行探讨,以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一、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一是完善职院专业建设水平评价理论,为职院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依据;二是构建职院专业建设与专业水平评价的基本模式,为职院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价提供思路;三是完善职院专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为职院专业评价提供依据;四是用研究成果指导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价,建设国家级精品专业,为国家骨干高职  相似文献   

20.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改革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依据职业岗位设定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