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1,(7):162-164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学校有校本课程,但多流于形式;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虽然以阳光体艺、兴趣小组、社团的形式开展,但缺少教材和课程评价等。原因在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力度不大、有关校本课程的专业培训不到位,学校对校本开发的态度不积极,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明晰。文章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提出甘南州卓尼县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与国本课程、地本课程相比,有着对时尚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在分析了基于时尚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时尚视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者应有的基本观念,并进一步阐明了基于时尚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古村落"文化自觉"的交汇点上,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既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有学校层面全新的自主开发。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原生综合、实践探索、动态创新等特性,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到学校全新开发,这些特性依次增强。在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开发主体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文化视界,依循合理的视界,选择适切的课程实施方式,并有效利用古村落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6.
自国家推行新一轮教育课改以来,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让校本课程受到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的学校更是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支撑,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并取得实质进展,首先要重视课程专家引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其次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第三是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开发,其实质是学校文化的重构.校本课程的文化使命在于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回归生活的课程文化、多元共生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8.
婺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将其融入到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可以发挥课堂理论教学这一基础导向与课外教学实践导向相结合的"双向双配合"的校本课程利用模式。充分利用金华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作为教学活动基地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加强中小学生对婺文化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婺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有效方法,能够对其他区域文化在校本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梅  马玉宾 《教育研究》2005,26(10):49-54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校本课程整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模式,其开发与实施受到教师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校本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文化。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特征是:积极的互依性、合目的性、整合性。合作的教师文化与校本课程整合之间在动态上表现为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静态上表现为互相促进的关系。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形成需要在校本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10.
开发校本课程,凝聚学校特色早已成为基层学校办学的一条思路。在积极培育学校文化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发挥课程文化的影响力,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和“魂”。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笔者认为需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来做好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化,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化由一元到多元推动的结果,它适应青少年多元价值追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化变迁在学校课程领域的反映。从本质上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化开发,它对校园化、社区化乃至区域现代化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发展是指校本课程从形成到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也是指以校本课程实践为学校改革的切入点,带动学校课程改革并形成学校文化的整个过程.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是针对技术取向的弊端提出采的,强调课程本身的文化品性.主张校本课程实施是一种文化再生的过程.校本课程能够承载学校的观念文化、改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注重学校内部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关注校本课程实践过程本身的多重发展价值和积极意义.文化取向下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求站在学校文化更新的高度来开展各项工作,采取以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让教师充分参与校本课程实践、使校本课程多样化和结构化等实践策略来促进学校文化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王英 《考试周刊》2009,(26):219-221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学生、社会、知识的校本课程的整合。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发适合专业拓展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这为专业教师投身教育改革,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地域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本文从南黄海文化的内涵及资源开发途径等角度对南黄海地区"海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使命。校本课程开发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基于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强化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自觉意识;应考虑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地域的差异性,逐步细化较为笼统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应加强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培训,引进课程专家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开发队伍中;应增加学校自身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内容,它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以本土资源为基础,体现地域性的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把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融合在一起,注意科学的组织和设计,可形成学校特色。以校本课程《独特的客家文化》为例,说明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1.课目的选定选定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是当今课程改革和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校本课程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兴趣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并铸就健康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我校地处泉州永春,本身就有潜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现结合教学实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安顺屯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在现代教育中融入"乡土"味,将校本课程开发与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让屯堡文化教育成为学校常态化教育,传承和保护屯堡文化.  相似文献   

19.
校本化课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它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一种教育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确立与转换,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文化的革新。  相似文献   

20.
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一直奉行“精品战略”,强化精品意识,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经验,并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制度,为下一阶段大规模的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