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战略思维观照下,本文全面分析论证了当前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面临的思维基础、发展大局、发展趋势、本质规律和战略决策方向等五个关键问题.认为战略思维是出版融合发展的思维基础,价值链融合是融合发展的核心和枢纽,引领、组织和服务多元化阅读是融合发展的趋势,平台竞争和价值取胜是融合发展的本质规律,认识真问题、建设新业态是出版融合发展的战略决策方向.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面对稍纵即逝的时机,传统出版企业和新兴出版企业都要善用战略思维,准确判断出版融合发展的大局、趋势和本质,寻找真问题,建立新业态.  相似文献   

2.
杨晓芳 《中国出版》2014,(17):71-71
8月28日,数字出版与数字印刷新业态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召开。 研讨会聚焦数字出版与数字印刷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技发展趋势,通过主旨报告、学术交流与对话的方式,从数字出版热点面面观、数字出版企业的探索与实践、数字印刷新业态发展热点三个方面,探讨前沿高端科技问题,延伸到发展进程中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管理体系、人才培育等问题,从而为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与数字印刷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引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突飞猛进,手机出版、互联网出版、云出版等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并受到用户的极度青睐。在出版新业态和传统业态相互交融时期,如何让公民受益或享受各种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为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可持续的出版公共服务新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全媒体环境下出版人应该思考的课题。文章以地理地图类公共服务产品及其出版为主要案例,探讨新业态架构下出版公共服务内容的变化、困局与突破策略。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18日,第八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开幕.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3D报纸、数字报刊,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多媒体交互式阅读数字产品,发行集团数字发行平台、云教育、现代物流等新兴文化业态集中体现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念在文博会上大放光彩. 新型文化业态是与传统文化业态相对的概念,指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催生的新兴文化业态.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融合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各类文化业态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出版业态在手机、互联网、动漫、数字等领域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业面临严峻挑战,出版新业态和传统业态已经处于相互交融,长期共存的状况。出版新业态与传统业态相比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快捷性、多样性、包容性的后发优势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第四次零售革命和出版融合发展的双重压力,实体书店行业不断进行业态创新,多业态共生、城市文化空间和去实体化三类实体书店典型新业态应运而生。典型新业态建设的现实起点与逻辑起点的契合程度,决定着实体书店业态创新的方向。通过供应链和价值链分析,发现实体书店典型新业态建设的现实起点是应对供应链重构引发的跨界竞争,逻辑起点是围绕价值链变异通过业态创新进行的价值转型,二者严重偏离,必须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两个起点的辩证统一,才能确保实体书店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制订西安市书香城市建设相关规划,基于重构实体书店价值网络,设计建构一体化新业态体系并进行了运营试验,提出新旧业态优势互补拓展生存空间的系统性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产业是文化内容产业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通过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来推进。文章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其现有成就和面临挑战,并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市场技术创新机制完善和多方技术创新生态优化三个视角提出进一步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思维正在推动出版业不断发生变革,出版新业态和传统业态将长期处于相互交融、共存发展的状态.本文基于对高职教学规律及教材发展现状的认识,指出了目前高职教材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出版新业态对高职教材发展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新业态下高职教材策划出版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新兴技术带给出版业的不只是数字化的革新,更是产业链的重构和发展模式的变革.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畅销书,其出版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呈现新时代特有的新业态.出版新业态相对传统业态而言,是一次全面的转型升级和系统模式创新.文章选择畅销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畅销书案例,梳理了畅销书基于精细化出版模式的新业态,期望为畅销书的发展乃至出版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谷雨 《编辑学刊》2021,(5):18-24
文章分析新兴媒体与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探讨打造适应新型业态发展的出版行业人才标准.从人才标准入手,探寻行业转型新标准及出版职业技术升级、出版流程创新的新思路,试图探索两业态融合发展的新突破口,认为:应对挑战,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出版新业态的转型,及出版专业人才新职业素质、新技能的打造.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业态理论、生态理论,围绕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主题,分析出版业数字化战略内涵,解读数字科技、数据、产业链、价值、要素、战略6个关键词,提出实施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三条路径——构建新型出版企业、发展新型出版业态、形成出版业新生态链.  相似文献   

12.
科研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处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出版企业,科研创新在更快更好地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促进出版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性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科研创新工作实践和经验,探讨出版企业积极有效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出版企业转型,促进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建成文化强国远大目标的必然要求,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注入了新动能,创造了新条件。数字出版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数字资源库。本文立足于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五个重要支点,提出重视数字出版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建设国家数字出版资源库,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链和数据资产化运营机制,打造智能融合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拓宽数字出版安全保护的升级路径,为推动我国文化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龙杰  孙莹 《中国编辑》2023,(3):46-54
出版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编辑人才队伍的创新发展。文章基于对“出版新业态”的界定,指出政治能力、编辑业务实践能力和出版经营能力是新时代编辑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文章从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中观高等教育、微观出版企业三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探索编辑人才培养路径,构建“能力—知识—生产—传播—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编辑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积蓄人才动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崛起和新媒体的兴起,出版新业态愈发多样,从纸媒到电子书、网络文学,再到社交媒体平台,编辑人才的工作面临着更为广泛和复杂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编辑人员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经营能力以及服务能力都受到了更加严格和全面的考验。因此,面对新业态对编辑人才的需求,各组织需要加强对编辑队伍的重视与建设。这不仅包括传统的编辑培训,更需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推动编辑队伍在政治、业务、经营和服务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基于此,文章将深入探究出版新业态下编辑人才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与路径,旨在推动出版行业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以适应并引领新时代出版业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很多传统出版企业都在转型升级、产业跨界、行业融合方面有所举措,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引领和驱动下,传统纸质图书出版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新业态迎来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的新业态.我国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着利益失衡的状况,突出表现为数字出版领域多种多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数字出版产业链及其上、中、下游各利益主体的失衡状况进行剖析,提出了从产业链全局的视角和高度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利益分配进行综合调控的治理新思路,以期实现该领域多个问题的有效化解,重塑数字出版产业新业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版》2012,(17):4-5
要加快出版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点覆盖城乡,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型业态,积极占领移动终端新阵地,不断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要进一步创新走出去的渠道、载体和方式,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外向型出版企业和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19.
浙江民营出版物发行企业从1982年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起步,至今已有24个年头了,历经了五个五年计划.在前五个五年计划执行期间,从全省民营发行企业业态变化的角度来说,经历了创业、发展、稳定、停滞四个阶段,现在正处于寻找机遇、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但如何加快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出版业态的演变逐步呈现出“粉丝经济”化态势.文章从产业链的三个维度以及出版业态变革的动因出发,分析在出版融合发展中“粉丝经济”化业态的可适性,提出以PGC内容生产系统为基础的“票友经济”化出版业态,认为推动“粉丝经济”向“票友经济”跨越是出版业态创新路径的最佳选择.出版者应坚守本分、准确定位,进行新业态下的产业链创新,最终实现出版的文化选择与传承,完成文化知识体系构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