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外导游是我国导游队伍的中坚力量,主要承担涉外旅游团队(包括国外入境旅游团队和中国人出境旅游团队)导游接待工作。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旅游市场的飞速发展,旅游企业对涉外导游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和选拔涉外导游人才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导游学没有独立学科地位,只能挂靠在旅游管理专业名下的导游培养,其专业化程度和外语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涉外导游人才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进而制约着涉外旅游市场发展的水平和规模。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深入研究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加强多学科渗透,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改进人才选拔方式,是培养高水平涉外导游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代旅游市场需要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涉外导游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此类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文章分析了高校阶段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产生原因,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就如何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周少蓉 《广西教育》2014,(15):88-89
阐述广西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现状和成因,提出广西高等旅游教育应加大对高学历外语导游人才的培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既具有国际视野又适应广西区域旅游市场特色的外语导游人才。  相似文献   

4.
我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旅游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论文从社会对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体现出发,提出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职场化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和校外员工培训中.  相似文献   

5.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出入境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涉外导游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肩负为社会培养导游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涉外导游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编写地方性的双语旅游教材,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双语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模拟英语导游是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实训课程开设不足的原因,学生的涉外导游能力很薄弱,就业和从业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地区旅游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发展。对模拟英语导游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改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训课程以及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现状,使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具备涉外导游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涉外导游及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一五"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期,有挑战,也面临机遇。要将河北省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进行国际化推广,除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外,软环境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其中构建合理有效的涉外导游培养机制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纵观我省导游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可以说离市场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所以制定出适合我省省情的涉外导游及翻译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造就和聚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我省旅游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建新 《考试周刊》2011,(71):211-21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涉外导游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对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高职涉外导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总体较低,而且不同类型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不平衡。为了培养合格的涉外导游人才,应当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列入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珺 《陕西教育》2010,(3):36-37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旅游相关行业的应用性人才。学生导游语言素质是衡量学生在旅游行业不同岗位中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准,所以加强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学生导游语言培养不仅能够提高旅游管理教学水平。更能在以“高效人际沟通”为主要行业特点的旅游行业要求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根据首都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要求,在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英语导游人才的新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上着力创新,通过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做进一步深入探讨。一、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及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根本依据。随着首都经济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院旅游英语专业以培养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定位目标,具体体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首都旅游业和旅游企业一线需要为主要面向,从事涉外、旅游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扎实的英语…  相似文献   

11.
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学旅游目前在我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论述了我国修学旅游市场的开发现状,分析了修学旅游市场产品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修学旅游市场产品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出境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各旅行社面临领队人才紧缺的困境,尤其紧缺既懂管理、又懂策划和领队业务的高素质领队人才。为了促进出境游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应重视对出境领队人才的培养,通过构建新型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为市场培养一大批复合型、高素质的出境领队人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修学旅游发展迅速,但青少年修学旅游产品的开发却与之不相协调。青少年修学旅游产品普遍存在重游轻学、价位偏高、功能单一、旅行社品牌意识差、旅行社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旅行社需要从修学旅游的产品设计、营销渠道及获得学校和政府合作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促使青少年修学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旅游业是近些年膨胀式发展起来的一个产业,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各大民办院校也紧随市场需求开设旅游专业,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均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市场的需求错位的现象,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旅游企业却又反映出巨大的人才缺口。针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设备、课程设置和学生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是旅游行业对专业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另一方面旅游类高职院校在如何推行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落实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改革上的创新发展,本文分析了美国CBE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理论基础和发展特点,通过对CBE模式的分析提出我国旅游类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中的对策建议,推行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开创旅游类院校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外旅游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淀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体系建立、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异同,找出国内自身存在的差距,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于实现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型、职业型、操作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逐渐向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方面发展。要实现红色旅游的市场化转型,应从井冈山红色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的培养,极化功能的提高,大井冈旅游建设及红色旅游产品创新等四方面进行。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采取转变政府角色,确立市场运作体系,提升产品历史文化内涵和加强区域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旅游产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其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在办学定位、培养思路、教学模式等方面不能适应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需要。我们必须对高等旅游教育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服务行业,这一行业的不同领域职业区别很大。因此,旅游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市场特征。旅游专业教育必须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旅游行业特点,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智慧旅游的发展渊源,引申出智慧旅游发展三个方面的内涵,从而明确了智慧旅游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需求理念。为此,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必须具备——学校政策的支撑(College support)、师资力量支撑(Teacher support)、智能虚拟技术支撑(Technical support)等CTT三大支撑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的跨界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