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科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甚广,各类学科的知识都被融入其中。小学的科学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启蒙教育,要求教师采用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了探究教学方法,并阐述了探究教学指导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我国2001年发布了相关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倡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的提出也要求教师要有效地推动和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挣脱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课要以科学探究为中心,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自身主动探索和创新,完成科学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笔者试从探究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入手,探索探究教学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用价值,并针对本学科探究教学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通过对合作互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得以提高,对小学科学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对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的多向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在近几年的科学教学中,针对小学科学课的特点,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实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大潮,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小组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环节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们翁旗"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和学习形式就是"合作探究",其中小组交流就是合作探究的重要活动形式,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在各  相似文献   

5.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120-124
英国于2013年9月颁布的《国家课程:第一关键阶段和第二关键阶段框架》是其最新一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分析英国新一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历程、目标与内容,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围绕核心概念实施课程,注重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蠡测教学目标,注重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拓展课程管理的弹性空间,提高教师课堂自主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文章首先讨论了良好科学素养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教师钻研教材,设计适合小学生的探究活动;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制定简单实验方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协作能力;整和各种方式,培养探究能力;合理评价这五大方面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探究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内化。教师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引导者,教学中,要引导制定"探究计划",提升实验设计能力;引导探寻"探究证据",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开展"探究交流",提升分析推理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许多科学课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在学生探究之前先行"下水"预演,致使课堂教学中意外频发.为了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的探究应在学生之前,以了解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教学难点,更好地把握探究教学,提高探究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课程改革中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与交锋,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开展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是提升教师核心素教,研学并重,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和科学的途径之一,将会极大地丰富和满足国家课程改革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需求。针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结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经验积累,紧紧围绕构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展开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助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快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论证的证据对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探究型科学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呈现证据,探究活动记录单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开放式记录单、"勾选式"记录单、"连线式"记录单等,最终研究得出"模块化连线勾选式"记录单的设计方式。以"模块化连线勾选式"记录单为载体的探究型科学课程,学生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收集证据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发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伴随着强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世界范围内形成并发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学习环”模式和随后对学习环模式的修订以及由此发展出的数学模式,基本体现了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思想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者仍然在探索新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国际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教学模式及其发展对于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基于探究的科学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同,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被教师所掌握,但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偏差。文章基于教师的角度,试图从传统的科学教学、学生学习科学以及探究性教学等方面来论述基于探究的科学教学的一些特点,并指出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科学探究的再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开展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科学探究成为实施和研究的重要环节,根据实施过程中对科学探究应用和理解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在与国内外科学教育专家交流和研讨的基础上,以化学学科教学为例,试图从学科知识体系特征、学习情境与过程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角度去分析,即建立在宏观现象水平、微观粒子水平和符号表征水平三个层次上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重视设计学习情境和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应用与转化;增进对科学探究本质过程的理解,达到更加深入地领会科学探究进入科学教育的主体过程的必然性与可操作性,以期加快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60年代科学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蕴含着值得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借鉴的丰富经验,如科学教育改革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科学课程改革具有系统性和配套措施;科学教育改革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和科学教育的普及;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美国科学教育改革有大量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探究性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通过科学的探究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形成基于问题的、探究的、合作的、富有个性的新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丁邦平 《教育科学》2006,22(2):16-19
“科学探究”或探究式科学教学是当前国际基础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话语之一。但是,20世纪60年代提倡的“科学探究”与90年代以来提倡的“科学探究”在价值取向上有重要区别:前者基于归纳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后者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尽管美国一些重要的科学教育政策文献中不见“建构主义”一词,但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严建斌 《成才之路》2020,(9):116-119
iPad作为一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被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受到了众多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文章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的教学,探讨iPad的应用,提出iPad应用于科学教学的做法:营造互动的探究课堂,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使科学学习更有效率,更有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思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提高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讨论了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分析了研究性教学中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结合通信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实施条件等方面阐述了我们在探索通信基础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Using the insights of the French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role of the science department chair in the reform of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Using Bourdieu’s ‘thinking tools’ of ‘field’, ‘habitus’ and ‘capital’, we case study the work of two teachers who both actively pursu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 One teacher, Dan, has been a department chair since 2000, and has actively encouraged his department to embrace science as inquiry. The other teacher, Leslie, worked for one year in Dan’s department before being transferred to another school where science teaching continues to be more traditional. Our work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hree crucial considerations for chairs seeking to lead the reform of science teaching within their department. The first of these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reform-minded habitus, as this appears to be foundational to the capital that can be expended in the leadership of reform. The second is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wield power and posi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reform. The third is the capacity to operate simultaneously and strategically within, and across, two fields; the departmental field and the larger science education field. This involves downplaying administrative logics, and foregrounding more inquiry-focused logics as a vehicle to challenge traditional science-teaching dispositions—the latter being typically dominated by concerns about curriculum ‘coverage’.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n understanding of context-based inquiry teaching within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on science education by studying pre-servic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inquiry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s of inquiry in their context-based teaching sequences. Therefore, five pre-service teachers enrolled in a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called ‘Inquiry-based chemistry education II’ (5 ECTS) were involved in an empirical case study.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implementations of inquiry were studied from their reports on self-designed context-based inquiry teaching sequences for students age 13–15, and their beliefs by interviewing them after the cours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frequent aspects of inquiry, which were implemented, were that inquiry (i) includes a context, (ii) is a way to act, (iii) is a way to think, and (iv) includes source/information evaluation and argumentation.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inquiry were shown to reflect manifold aspects of inquiry, 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explaining it. However, this difficulty in encapsulating inquiry into a clear-cut defini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n impediment to inquiry-based teaching. Furthermore, inquiry is inherently context-bound, and context-based teaching requires extra-situational knowledge from the context and not only declarative knowledge from science. Thi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support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