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学人本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本思想,其中“仁”为人本观念,“义”为人文理想,“礼”为操作程规。儒学人本思想在人文与天文、人性与兽性、人道与神道的对照中显现出来,理论上表现为抽象人本主义,目标上表现为理想人本主义,实践操作上被统治阶级歪曲利用,表现为异化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汉唐时期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最大程度地适应了宗法社会这个当时最大的社会存在。汉唐儒学在哲学上综合诸家思想,并与佛道对立融合,促使天人感应的宇宙模式逐渐向本体论哲学转化,在与各家各派相斥相容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而在经学上采用重注经疏释的繁琐治经方式将儒学经学化又有其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面,这就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汉初儒学能够脱颖而出,最终登上独尊的地位,众多儒生的努力功不可没。汉初的儒生从礼仪制度、思想领域和儒家经典三个方面继承并改造了儒学,使之更能适应汉代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从而为儒学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贽的反孔批儒曾起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其曾经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基本思想倾向上的儒家观念。就李贽受先秦儒学的影响及其"异端"观点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加以评述,兼论其思想中的与时俱进观点。  相似文献   

5.
孔子创立了儒学;孟子、荀子从不同角度加以发展。探索先秦儒学的渊源,《尚书》初见端倪,《左传》里则有更多展开。汲取先秦儒学精华,正确理解,为今人所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形而下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武术儒学思想进行再审视。分析从形而下视角审视传统武术儒学思想的意义,探析传统武术的根基,对传统武术的“道”与“器”进行辨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是“即身而道在”,而非“我思故我在”,身体技术动作是传统武术的根本,而只有“道器合一、身心一体、知行一体、打练一体”才能真正赢得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儒学具有鲜明的情感特质。情感体验是儒学思想建构的基础。性情论体现了儒学对情感本原的追问,情理论显示了儒学对情感内涵系统的反思,情义论表达了儒学对情感实现原则的探索。情感自由是儒学对情感旨归的体认。心志与心智的统一是儒学实现情理合义、彰显情感自由、成就道德人格的路径。儒学情感特质的丰富思想意涵为当代社会深入思考人的真实而合理的存在方式、探讨具体情境下理想人格化成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1898来华工作到1930年归国,庄士敦在华时间长达30余年,长期的在华生活使得庄士敦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按<论语>"士志于道"之意为自己取字"志道".1934年.庄士敦出版演讲集<儒学与近代中国>,在这部书中,庄士敦站在捍卫儒学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对儒学的认知,尤其对儒家教育思想、孝道、祖先崇拜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对儒学是否为宗教及儒学的特质等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孔子进行了第一次教育大改革。此后,儒学垄断了教育,重学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学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儒学以其忠君孝悌,凭借独占并世袭教育领地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11.
黄河文化的生殖崇拜现象是中华原始文明出现的前兆。"原始阴阳观"出现于普遍"生殖崇拜"的原始社会,是易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伏羲易思想源于"原始生殖崇拜";所以,伏羲有"春神"和"一画开天"之誉。  相似文献   

12.
儒学自孔子开创以来 ,由于它的普适性而得到各民族的认同 ,在它的发展中 ,各民族在吸收儒学思想的同时 ,也把各自民族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儒学中 ,从而更加丰富了儒学。  相似文献   

13.
汉代儒学是古代儒学与阴阳家、道家、法家融合的产物。它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传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等实质与核心,但自身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比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使汉代儒学适应了帝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因此儒学取代道家的黄老之治成为汉代正统学说,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它一方面教导人民顺应天意,另一方面大力总结社会统治技术,宣扬君权,天子存在的合理性,表现出世俗性、制度化的特点,在汉代统一的背景下成为大一统的思想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灵魂,是蕴涵着东方独特的气质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资源。儒学提倡的"五常"、"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也有着不容置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山西风气开放、思想先进、文教发达离不开督军府用儒学的积极引导与规训,其中柯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在扎实的儒家学术基础上,融南北儒学理念,分析比较了中西文化,统合了儒释道回耶诸教,对山西文化教育的近代发展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柯璜融通理念的来源、主要内容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究柯璜融通理念的成因,由此初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独特面向,思考当下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儒学的理论体系在清末已经解体,其历史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作为社会统治思想变为主要被反思的历史文化遗产。儒学虽然不能充当现代社会的指导思想,但它的积极思想可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东亚儒教文化圈”、“后工业化社会”起一定积极作用。“儒学复兴”不可能,而儒学的某些积极思想必将被更新、更高的文化形态所吸收、所熔化,儒学的积极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开始崛起,特别是进入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腾飞,引起了东西方学者普遍关注,重新认识东方,重新认识东方文化,重新评估儒学的价值,使中国儒学面临新的发展转机。但是,儒学研究的复兴,不是儒学的复兴。“儒学研究的复兴”是指儒学研究在历史上中断后,现今又重新恢复了热烈研究的局面;“儒学复兴”是指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恢复传统儒学的理论体系。儒学复兴不可能。对儒学的态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实行打倒一切的否定主义与无用主义,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并茂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儒学的现代诠释与超越──评《中国儒学史》、《儒学在现代中国》田文棠由赵吉惠教授主持撰写的《中国儒学史》与《儒学在现代中国》两部专著,是其研究群体继《中国儒学辞典》之后,在儒学史论方面推出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儒学史》(赵吉惠、郭厚安、赵馥洁、潘...  相似文献   

19.
曾子在其思想主体上秉承孔子之志,但在局部上亦有所变革。与孔子注重个人外在德业相比,曾子更为关注个体内在人格的完美。与此相应,在以宏观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从总体方向上规划建构社会方面,却不及孔、孟突出。可是并不能由此断定曾子将儒学导向了萎缩、消极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现代意义一直是近几年来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两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儒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现代意义,包括儒家伦理规范在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维持正常经济商业活动运行中的借鉴意义,儒学的"为政以德"的治国方针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启示作用,儒学的中庸精神的现代解释在社会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儒学的民本主义政治诉求为和谐社会秩序的维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