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出发,论述了科普传播与新媒体的天然耦合性,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科普领域,提出科普传播的新思考、新思维,认为科普当善用新媒体平台,注重受众需求,合力打造科学传播新平台,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2.
科学博客作为现代科普领域的新生力量,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播模式,倡导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科学传播理念,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科学观的特征.基于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博客的特征进行解析,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博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李霞  陈耕 《传媒》2020,(2):49-52
轻松娱乐的短视频平台抖音,正在逐步介入科技传播的领域,这不仅为抖音增加了新的内容类型,也让科普借助短视频进行科技传播成为可能。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普信息化为科普内容与普通公众间更广泛、深入的连接创造了机会,为科技传播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传播生态。本文以抖音为例,关注社交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深入探析信息传播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从而在未来发展中建立更加成熟的互联网+科普的服务形态。  相似文献   

4.
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传播是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之中新兴的一个学术领域,它与传统科普和传播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科学传播的历史脉络、学术渊源和基本学术理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它与“科技传播”之间的异同,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视听新媒体应用服务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短视频成为新的数字内容传播场。在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类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发布了大量优质的科普短视频,是科普新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以该短视频账号为例,尝试在媒介进化论的理论视角下来考察个人用户科普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认为个人用户科普短视频的创作在风格定位层面要发掘特色,科媒融合;内容创作层面应结合热点,深耕遴选;互动交流层面应注重双向互动,多维传播。  相似文献   

6.
王鑫 《新闻传播》2023,(8):24-26
科普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遍地开花的背景下,随着受众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的增加,科普视频的形式和种类逐渐丰富多样,除了专业领域和高学历的知识博主做科普视频外,以小学生为主的科普传播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并引起观看热潮。本文将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出发,探讨仪式化传播在“小学生+科普视频”中的具体表现,分别从身份、表演、内容、弹幕四个维度探索刘同学仪式化传播过程,并在其传播过程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融媒体时代,科普主力军转战短视频赛道,科普短视频成长为公众喜闻乐道的科普形式之一。科普短视频消弭了知识分享的时空藩篱,在科学普及过程中举足轻重,研究影响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有利于科普工作者打造优质科普作品。本研究以“上瘾模型”为理论基础,借助熵权法提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计算公式,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上瘾模型”中触发、行动(用户体验三要素)、投入等维度的部分自变量对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酬赏维度的自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未见显著影响。因此,充分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加强创作者间的有效合作、平衡科普短视频的公益性与功利性,将有利于短视频科学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8.
网络科普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专业科普网站等为传播源,以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精神为主要传播内容,以广大网民为传播对象的科学传播形态。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人群广的特点,是全民科普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气象影视作品是社会大众了解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方式,是气象部门向社会公众展现工作的重要渠道,是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气象信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特殊的表达性,气象影视要想做到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就必须对气象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处理.而动漫作为非语言符号传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发展日益迅速,影响力日益扩大,利用动漫的形式进行气象科普的宣传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梁璐 《东南传播》2010,(7):95-97
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普传播借助大众传媒这一载体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存在着问题。文章从科普传播的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以及科普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视角对大众传媒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阐释我国科普传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袁潇 《当代传播》2023,(4):101-104
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普出版领域中的应用为科普实践与知识传播提供了创新路径。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传播契合场景化的传播形式,为读者提供科学体验与意义建构的情境。读者能感受到虚拟场景与真实体验相互交融带来的科普认知经历。虚拟现实技术用开放式、动态性、多线程的阅读模式摈弃了原有“闭环式”的图书体系,并且可以仿真实验操作步骤环节与动态过程,读者在“具身化叙事”阅读中建构着科学精神。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阅读能够帮助读者建构知识体系,丰富想象空间,提升科普工作的效能与品质。  相似文献   

12.
周宁 《传媒》2021,(18):79-81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科普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科普知识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和方向.以趣味化的短视频进行科普传播,让高冷深奥的科技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更接地气,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同时其形象化的展现方式、密集化的知识含量、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有效拉近了平台和受众的距离,提高了科普传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杨战明  王宇飞  林凌 《今传媒》2020,28(1):23-24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紧跟媒介发展趋势先后开通了气象官方微博,不断扩展气象信息的发布渠道,以此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官方微博发展至今,集受众知情功能、信息传播功能、舆情导控功能、民意互动功能、科普宣传功能为一体,丰富完善了公众气象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提高了防灾减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科普传播存在着媒介歧视、效率低、边缘化等诸多问题,"三网"融合为构建跨媒体科普传播模式提供了可能。本文以三网融合及其对科普传播的影响和科普传播现状为背景,从体系结构、组织形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浅析了科普传播在"三网融合"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在改变社会组织形态和人们交往方式的同时,也重塑着传播产品的形态。在科学传播领域,科普信息的阅读行为场景呈现出移动化、日常化的特点。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型科学传播方式在传播效果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传播优势。本文以中国科协创办的"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内容分析法,发现移动化、日常化的科普信息阅读场景对科普公众号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表达形态三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化、日常化的阅读场景,科普创作还应在内容、互动机制、情感体验方面深入调适,以满足受众的科普需求。  相似文献   

16.
任贺春 《新闻传播》2014,(3):161-16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用户数的急剧攀升,网络科普成为一种新型科普形式。网络科普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网民为对象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科普具有多媒体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点。基于此,研究我国网络科普的现状,分析我国网络科普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网络科普的发展建议,对于更好地研究和开展中国网络科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群体博客的发展催生了一类新型的网络科普组织——群博网络科普组织。本文对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构成条件和相关特点进行了界定,并根据组织传播理论,从组织内传播、组织间传播、组织外传播三个角度,以科学松鼠会、煎蛋网、蹲点网等组织为例,分析了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传播机制,提出了网络科普组织优化措施及我国网络科普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韩迪  王雪艳 《今传媒》2021,(4):55-58
当下科普视频的内容良莠不齐,分析"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科普视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对当下科普视频的内容创作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科普视频为研究对象,以"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的科普视频为个案进行分析,对其科普视频的视频文本和文字文本进行切入,从传播环节中的传者、内容、受众三方面对其传播策略进行探讨并分析,以期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萍 《传媒》2024,(6):39-42
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给科普期刊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融媒体时代,部分科普期刊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借助新兴媒体优势,不断提升自身传播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博物》杂志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在长期传播实践过程中所探索出的发展道路,可以为当前科普杂志传播力的提升提供诸多启示和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群体博客的发展催生了一类新型的网络科普组织——群博网络科普组织。本文对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构成条件和相关特点进行了界定,并根据组织传播理论,从组织内传播、组织间传播、组织外传播三个角度,以科学松鼠会、煎蛋网、蹲点网等组织为例,分析了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传播机制,提出了网络科普组织优化措施及我国网络科普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