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为时间界,有关羌民族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在此前后因地震灾害的毁灭性,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样态。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出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的原始资料,并为后人提供一定的研究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时止,各学科交叉运用,使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逐步成为显学,为古老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保留了文化遗脉;地震之后,学者则更多地关注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系统回顾近百年来对羌民族宗教、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汶川大地震的学术纪念,更多的是期望可以对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及灾区重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之后的灾区重建工作中,学者更多的关注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和重建。以科研、学术救灾重建的方式,对羌民族宗教文化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其对灾区文化重建的主体性参与成为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区特有的羌民族宗教文化的遗存和传承必须借助其文化生态环境的恢复、文化空间的营造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论述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途径,以供灾区文化重建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在上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开拓性研究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在考古发掘及史料整理不断推进的同时,以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为显要,各学科交叉运用,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客观上为汶川地震灾后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自"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人们在关注地震灾区的同时,也加快了对羌绣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并取得不错成效。但是,人们对羌绣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上往往局限于历史沿革、刺绣技法以及羌绣商品市场化等方面的归纳和总结,却很少对羌绣作为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进行探讨。文章从对这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羌绣的传承与创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地震带上的羌族与震后羌文化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应对多发的灾难。羌族培养和造就了坚思不拔的民族性格,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和智慧,这是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底气和力量之所在,也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鏊。要认真研究羌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充分认识羌文化与地震灾害等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就地、就近的原则,在孕育羌族文化的土地上重建羌文化;坚持自主、自助的原则,依靠创造羌文化的主体重建羌文化;坚持保护、创新的原则,在活态传承羌族文化中发展羌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恢复重建与建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羌民族永续发展的秀芙家园,把祖先积攒下来的文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区学校的重建,本质上是学校文化的重建。搞好地震灾区学校文化建设,需充分认识地震灾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特殊意义,围绕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各项基本建设内容,努力建构与所在地区自然和人文条件相适应的、有利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学校文化体系,并把握科学原则,依循适宜路径,整体构思,精心规划,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中羌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遗产资源所遭受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其恢复重建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灾后羌文化遗产的恢复重建与传承,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和恢复文化遗产原貌,坚持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在恢复与重建中羌民族精神及民族融合精神、不屈不挠抗震救灾的民族精神遗产要进一步升华;与此同时,也要促进文化遗产表达产品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9.
羌文化是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却面临着羌语濒危,文化主体、文化传承“生态语境”缺失,文化传承行为严重失衡等现实困境.学前儿童是未来文化主体,教育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学前教育是实施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关键期和重要期,学前教育中羌文化传承“语境”损毁而导致羌文化传承教育弱化.因此,塑造学前教育羌文化传承的“生态语境”,突围羌文化传承困境,实施学前儿童羌文化传承“叙事体验”教育,是学前教育羌文化传承的有效建设和重要驱动.  相似文献   

10.
《八小时以外》2010,(6):124-124
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于2008年7月23日在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启动。该计划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灾后重建援助计划和民族文化保护工程,旨在广泛发动灾区妇女从事羌绣手工劳动,鼓励和帮助其就业.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坚持“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帮扶方针。帮扶计划的实施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文化进行保护和拯救,继而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拓展产业救灾和科学重建新渠道。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4.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5.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6.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