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球科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资源、环境、人地关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正等待着地学人才的解决.“板块式课程”模式作为新时期地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对提升地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地学人才的创造性思维,造就地学人才的大师风范等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高水平地学人才提出了期待和要求。高水平地学人才应知识广博,视野宏大,躬行艰苦奋斗精神,具备高尚的苦乐观、幸福观,具有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的业务素质,富有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善于组织管理,能驾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来推进地学行业建设和实施国家能源和资源战略和部署。要从专业教育、科研训练、人文素质拓展、实习实践等方面加强高水平地学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是全国仅有的几所举办地学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更好地培养地学高职人才,我们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完善的野外实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的办学特色;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我国地学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形势出发, 阐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培养地学人才的高校要想实现“人才强校”的战略, 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 从用人机制、教育观念、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 加大对地学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地学类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地学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运用集合、权重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地学类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对地学类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衡量和提高地学类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的地球科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都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地学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地学发展,地学教育需要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培养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地学人才是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事件,而是要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条件下不断培养起来。创新也不是简单地参加社会实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国民教育大系统中,地学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肩负着培养地学人才、发展和繁荣地球科学、服务社会的重任。面对新形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进入国际教育大市场,认真研究我国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激励理论贯穿于地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搭建培养平台提高地学专业学生对地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兴趣度,促进地学专业学生主动提升地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个人的专业理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断创新地学人才培养思想,完善地学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以"野外教学、科技项目超市、社会实践、毕业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当代地学本科教育与人才素质能力培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教育指导思想、地学科学属性与特点、地学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和人格等方面,探索与分析中国改革以来地学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与困惑,从而探讨本科人才素质与能力定位内容及要素。  相似文献   

10.
现代地学已进入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点的大学科时代,知识综合化趋势增强,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地学的发展要求人们把地球科学上升到地球科学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全身符地学教育改革必须转向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和系统性上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以往此方面研究多是从媒体(传播主体)角度进行,本文从受众(传播客体)角度对我国的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探索,对高校地学教育改革以及国家建设具竞争力的地球科学文化产业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旨在培养云南旅游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地学导游类人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开设的《地质学基础》课程,针对模仿和借鉴本科模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后探索出"降低和强化"、"紧扣和淡化"的改革思路,并进行了"校本式开发"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2.
面向新世纪改革发展地学教育培养新型地学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科学的新发展,尤其面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国地球科学与人才培养提出了重大新需求。突出的是能源、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关乎整个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需要地学发展与人才培养能为满足国家需求作出新贡献。据此提出了新形势新需求下,我国高等地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对新的地学人才的要求,以适应人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成都理工大学针对新时期资源环境问题对地学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提出并实践了"通专结合,三提一塑"的地学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塑造了学生的优秀品格和人格魅力。构建"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封闭性、非国际性为开放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国际交流与竞争的能力,为地学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地质工作需求视角下的地质高等教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地质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了当前地质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条政策建议,即加强地质类院校办学条件建设,加强地学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建设,加强地学中等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地学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地学人才综合集成能力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16.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作为地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培养地学思维和锻炼实践技能的必由途径。随着新技术对传统地学专业的改造和"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地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侧重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对这一转变中逐渐突显不足。本文针对秭归野外地质实习中教师学科背景有差异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分析探讨MOOC资源的引入如何在提升秭归地质教学质量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球科学是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科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环境的关注日益提高,地球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构筑新型社会的必需。中国公民对地学知识的了解、认知程度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择首都地区部分重点院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分析、统计,得出以下基本认识:(1)非地学类院校学生的地学知识较地学类院校明显缺乏;(2)在非地学类院校中,大学教育几乎没有起到提升学生地学知识的作用;(3)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开设地学类课程,其中大部分希望开设地学类选修课,这一点在非地学类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等。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本文探索性地指出了非地学类特色人才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多元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三个方面,并提出了品德教育为先、优化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培养非地学类的特色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我国地学领域既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了解地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短缺的问题,提出了软件工程教育和地学领域背景知识教育并重、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适应地学信息化需求的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也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地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地学知识为基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地学实践教学之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学教育之深度融合,构建学科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结构,培养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