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古书中的用字情况非常复杂。在阅读中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等不同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就是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词。古字包含今字的意义,今字是为古字的某项意义而造的。关于假借字和通假字,段玉裁说:"大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说文解字.叙》注)。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只形体有所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一组  相似文献   

2.
分析古今字应该从古今字的性质、产生时间、形义关系及语音关系上综合考虑。同时在古汉语文字教学当中处理古今字问题,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按照古今字的特点去讲授。古今字的进一步研究仍需学者们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3.
古今字与同源字关系非常密切,前人对它们的理解和看法不一,弄清其间的真正关系很有必要。通过前人在这方面的论断及观点.论断其间存在的个别分歧问题;在古今字产生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古今字的产生有直接造词和间接造字之说:同时对它们的特点及其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4.
运用定量分析法,可以见出借字与本字形体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依此可将二者分为“形体迥异”、“部分相同”、“形体相近”三类。通假字不同于异体字、古今字、讹化字  相似文献   

5.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种用字现象,本质迥异,但有时不易分辨。本文通过对二者区别的分析,建议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引进古今字的概念,同时规范古文注解中的相关术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深入地探析了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容易发生混淆的原因,论述了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古今字与通假字的问题。但无论是教科书的注释还是教参资料的说明,以及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将古今字与通假字等同起来,不加分辨地均以“×”通“×”的形式诠释古今字与通假字,这是很不科学的。古今字与通假字,它们各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应该将它们认真地一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语文教师和学生是欢迎的,因为跟原课本相比较,新课本有许多优点。单就文言文的文字注释来说,也比原课本有了明显改进。如原课本把文言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都用“同”来注释,虽然作为面向中学生教学的教本来说也无不可,但是给予学生的总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便于学生去区分这三类字,尤其是那些比较复杂的古今字和假借字。因为从文字训释的原则来说,异体字是用“同”来说明的,而古今字和假借字都不应该用“同”作说明。说明古今字,按照传统的说法,一般  相似文献   

9.
元代诗人范(木亨)字亨父,又字德机,其籍贯为清江县,古今并无异议。至于清江当今何地,今人之见,颇显分歧。《辞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即“今湖北恩施”,《中国文学发展史》、《宋元明诗三百首》、《元明清诗文选》、《元明清诗选注》等均同此说。《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在“今江西清江西南”,《中国诗话》略同于此。《中国古代诗话选》范(木亨)小传更认为清江“今属湖北”。据《元史·地理志》夔州路施州条:“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因之。旧领清江、建始二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临江路条:“唐改建成为高安,而萧滩镇实高安境内。南唐升镇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试用教材中,存在着通假字与古今字混淆的现象。本文摘录其中一些语句,加以简要分析,举一反三,以期达到弄清通假字与古今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中出现的文字形体分歧现象,通常指的是繁简字、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繁简字就是一个宇的繁体和简体.这一类字经过汉字简化,已经把通用字范围以内的繁体字简化得差不多了.如“纔”与“才”,文言文中通用,现在选用“才”,淘汰了“纔”;又如“榖”与“谷”,文言文中也通用,现在用“谷”不用“榖”.凡是这样简化了的字,中学语文课本已经用简体字排印,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理解课文,所以这里不谈.这里要说的是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因为课文中把这三类字,没有分类逐字注出,有时不容易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所以有讨论分辨的必要.下面就对课文中出现的这三类字作一些简要的分析,以备研究教材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师语文教材对注释术语“同”、“通”的使用颇为混乱,模糊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联绵字的界限。应以通行的某一权威辞书为主要依据处理。  相似文献   

13.
嶓冢山考     
各类史籍及古今学者的研究表明,<尚书@禹贡>所说嶓冢山系今甘肃省天水市城区西南的齐寿山,而非陕西宁强的嶓冢山.  相似文献   

14.
李超 《江汉学术》2011,(4):78-83
"褪"字最早见于《古今韵会举要》,表卸衣、花谢之义。进一步泛化为"凡物退落皆曰褪",在此基础上"褪"字的意义不断丰富、衍生。考察"褪"字的意义引申孳乳脉络,及与"退、煺、蜕"等字之间的交叉关系,检索一些词典失收的名词形容词并归纳其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求方言本字,根据的是古今语音对应规律、词义相同或相近与古文献资料例证三条标准,并据此考证了安徽舒城方言的部分本字。  相似文献   

16.
通渭(第三铺乡)方言及周边武山、甘谷方言中,中古泥来疑影母在细音前有今读?声母的现象。在通渭(第三铺乡)方言中,泥母今读?声母的字最多;来母在细音前分三种情况:部分读?声母,部分读?声母,部分读l声母;疑影母只有少数字读?声母,其余基本读零声母。通渭周边的秦安郭嘉镇方言,武山县城关镇、洛门镇方言,甘谷县大像山镇方言、磐安镇方言与通渭(第三铺乡)方言读音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反映了共同的语音层次,差异性反映了不同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央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古今对话的形式,让古圣先贤与当代读书人产生对话。这档栏目的成功,与本栏目所呈现的时空观有着巨大关系,栏目塑造了一个同异偕行的时空:这个时空是由不同的时空共同构建的同一时空,体现的是古与今的交流;这个时空是通过不同媒介塑造的,是文字、戏剧、电视等共同构建的时空,栏目具体叙事是在不同的传播形式中展开的。而不同时空能够偕行构成的同一时空的关键在于华夏文明的内核的存在,即华夏文明是一种绵延赓续的文明。  相似文献   

18.
罗庆云 《江汉学术》2011,(6):101-104
归属江淮官话的新洲方言,其中有许多常用词语,人们在记录时往往一时难以找到或想到本字。作为论文《〈说文〉中所见今新洲方言本字考略》的续篇,通过对《说文解字》进行详细考释,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今新洲方言对应的本字。  相似文献   

19.
—— AO篇 名例 句异体字.古今宇假借字正体异体古字今宇本字借字观巴黎油画 记其法为一大因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贝占圆③木兰 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伙冯婉贞婉贞独戚然日:“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葫粉乎?”戚④李恕雪夜人 蔡 州起,听于廷,闻翘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廷庭哺时,门坏。@哺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甚矣,汝之不惠。慧惠一盾朔东,一盾雍南。措盾河曲智皇亡以应。无亡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垄陇孙悟 空三打白骨精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须臾…  相似文献   

20.
李端棻(1833—1907年),字苏园,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维新派大臣、中国近代教育先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