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重建班级公共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养成公共精神。具体途径是:更新教育目标,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转变教师角色,使其成为创建民主班级的先行者;完善班级生活,营造体现现代社会民主精神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薛青 《教育》2012,(34):42-43
在实施公民教育过程中,班级作为一所学校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最佳形式和最基本的单位。为此,在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来进行规划和操作。步入学校的第一课公民意识应该包括: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参与意识、道德意识及创造意识,这些意识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些意识培养对于中小学的基层组织单位——班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班级文化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创设  相似文献   

5.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6.
参与式公民学习以公民参与实践为基础,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民品德和公民实践能力。参与式公民学习克服了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状态,可以更好地实现前后者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参与式公民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公民教育通过搭建公共参与的实践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公民品质。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以及学校领域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建构积极的公民参与,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不仅是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也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结构由“公民思想体系”与“公民心理”两个层次构成,内容包括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宪政意识、责任意识、纳税人意识等。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当前应建立以公民意识培养为立足点的大学德育体系,创建公民意识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法国公民教育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国是公民教育起步比较早的国家。法国学校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向学生传授诸如平等、民主、权利和义务之类的“共和国价值观”,旨在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法国公民教育在凸显民族意识、重视社会整合,多种途径综合施教以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恽代英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这是恽代英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学校构建成一个民主社会,让学生在参与这个环境的种种活动中养成健全的公民,是恽代英公民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恽代英认为,健全的公民必须具备独立思想、独立行动、自尊、自信、适应团体生活五大素质,把为民众服务作为义务,并具有对国事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为此,恽代英提出了以“养成健全的公民”为目标的教育改造的实施方案.恽代英公民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杜威思想体系中,民主生活方式是民主的真正内核,民主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理想形态。学校公民教育是维护和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理智地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主动作业的引入,使学校教学富于社会精神;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学生的规则意识发展。我国公民教育应重视杜威思想,基于学习方式变革、学校管理民主化两大路径,将学校改造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班会与现代合格公民养成之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会是我国班级活动中的一大传统,在中小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一方面,通过班会可以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参与能力、自治能力、主体意识等;另一方面,班会还是班主任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综观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班会实践,许多班会成了"法庭"、"批斗会"的代名词,其所培养的学生如何成为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2011年6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皇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德育目标理性回归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努力达到增强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平等意识等目标。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与实践体悟结合起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网络,注意应用隐性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做人,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的够格公民。”就学生个体而言,学生成长的最终目标是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因此公民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而通过公民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步锻炼学生的公民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是学生终身幸福的基石。公民教育将带领学生顺利、和谐地走向社会生活,获得自身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因此,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提高,需要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下,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和学校公共生活缺乏,教育者的路径依赖.造成小学生公民意识严重缺失.然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而彰显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一个道德的、关心每一个人需要的和分享其传统的社群,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学生协商与对话,积极参与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的经验与能力,成长为民主社会的未来主体。  相似文献   

16.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国家和公民社会成员的一种主体意识,包括公民身份认同意识、法治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教育营造校园公民生活氛围,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教育过度"现象。家庭教育和媒体舆论也要发挥正面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事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是世界教育的主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应该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运用现代公民意识对规范班级管理有着实际的作用,从参与、监督、责任和规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既可以校正眼下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参与是公民负责任地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对公民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公民基本文化素质的同时,提升公民的公民意识、参与态度、公民参与的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实施参与式公民学习,通过构建学校民主生活和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公民参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宝锋 《家教世界》2013,(7X):21-22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自身、学校及教师培训机构等方面培养其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等。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公民意识对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促进中小学生成长乃至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叶飞 《教育科学》2014,(1):7-12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