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到"双高"建设,高职院校项目制治理模式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专业群项目制治理作为高职院校项目制治理的核心子项目,具有项目制治理特征和体系化价值.但是,目前专业群项目制治理还存在逻辑、效用和评价等三重限度,即逻辑层面存在事本逻辑、择优逻辑和管控逻辑等限度,效用层面存在资源依赖、运作经费和项目时限等限度,评价层面存在目标导向异化、第三方评价缺位和过度重视评价结果等限度.据此,高职院校专业群项目制治理的突破路径为:逻辑规避方面,应强化专业群项目的系统性治理、完善中标机制和优化政策执行体系;效用突破方面,应强化项目目标管理、完善经费管理机制和把握长效发展规律;评价优化方面,应完善专业群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型数字化全过程评价系统和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科层失灵,项目启动"是国家宏观治理方式变迁的有力概括。当前,项目制已成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体制吸纳、嵌入与总体性支配惯习将项目带进高等教育的"中心",从而使高等教育被裹挟在项目制的规划框架之中。然而,项目制并非在颠覆性制度变迁中生成,而是在"保护体制存量,培育体制增量"的演进性制度变迁中"出场",形成了在体制内生发的"双轨制"国家治理模式。高等教育项目无法独立运作,而是在与科层制相互嵌套并受科层制控制中有效、顺畅运行。在国家宏观治理"双轨制"模式及高等教育项目的实践机制作用下,高等教育治理的"双轨制"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3.
大学治理的“项目制”:成效、限度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荣 《江苏高教》2014,(3):12-16
项目制的实施使得我国大学与政府关系从"单位制"时代的完全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项目制时代的资源依赖关系与策略互动关系。项目制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存在内在紧张关系,反映了项目治理与学术治理的冲突。项目制衍生了新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格局,规训了高校与教师群体的行动逻辑,产生了"项目异化"、大学组织体系扩张、教师群体内部分化、学术腐败、学术工厂化、大学发展同质化等"意外后果"。教育行政的平衡论认为,推进政府干预与学术自由的平衡是教育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向。推进政府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构建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诉求机制。通过重构项目制,赋予学术共同体更多的权利,避免政府对于大学治理的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与单位制、科层制逻辑相区别的治理机制,项目制依凭其自身优势特点与制度抱负开始担任构筑一流高等教育的历史职责,从而累积"项目治教"的"绩效合法性"。然而,项目制实践中遵循的一事一议、择优、技术理性、规划控制等独特逻辑,似乎悬置了高等教育中的"地方性知识"这一本体性命题,因而不得不承受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治理碎片化、马太效应、价值理性的失落、被规划的高等教育等逻辑限度,使"项目治教"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面临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质疑与拷问。因此,当我们通过"项目治教"获取高等教育效率与技术收益时,更应不断检省"项目治教"这一治理行动本身是否正当与合理。  相似文献   

5.
李天航  王屹 《成人教育》2021,41(8):43-48
随着国家治理模式由计划向市场转变,项目制作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在资源分配、社会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双高计划"项目作为典型的项目制,在项目建设中应遵循项目制的管理规范,但不能简单地将项目制的运作逻辑强加给高职院校.尤其是项目制特有的事本主义逻辑、择优逻辑、技术理性逻辑和管控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具体表征为:割裂高职院校发展的整体性、加剧高职院校内部分层、重显性指标和材料包装而轻内涵建设、办学模式同质化.因此,当"双高计划"项目成为高职院校又一发展机遇的同时,高职院校要对"双高计划"项目本身进行反思,并规避该项目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项目制是公共财政支出项目制向教育领域的延伸,经过不断地融合与发展,逐渐内嵌于高等教育治理之中.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项目制符合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效率优先的逻辑,将抽象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转化为具体的项目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发展服务,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凸显,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构成"四力合一"的动力系统,但是这种由国家主导并且仰赖于科层制组织模式的治理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在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过程中要通过明确政府与大学间的权力边界、明晰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拓宽高校资源获取渠道等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组织。2006年以来,国家对高职院校开展了"示范校"、"骨干校"和"双高计划"等央财专项建设工程,这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项目治理逻辑。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和行政激励对高职院校实施制度体系建设、政策试点和重点专项扶持,形成项目的资源集中优势和竞争择优效应。但是,教育项目制下的政策集中化也带来了一些"意外后果",如高职院校组织策略的向上聚焦、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偏离市场、高职精英校和一般校的分化及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等。教育项目制的生成动因、内涵定义、运作逻辑、组织基础和效用限度等方面受到了传统科层制的影响,项目治理实质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下,处理政策集中化和区域差异化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8.
李政 《江苏高教》2021,(5):103-109
通过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检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发现:高职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是在财税制度改革与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义风潮下形成的;人才需求变迁、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意识形态建设等因素深度影响项目制的内容与实施;在项目制的形塑下,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委托—代理”关系互动,进而形成了高职院校独特的行动模式。项目制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着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但同时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也成为该制度在内容和实施层面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6-71
石羊河流域的历史演变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从汉唐到明清,流域内水资源管理经历了从军屯制到民屯制、从正式制度为主到乡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管理为主的嬗变;建国以来,伴随流域内工农业活动的加剧,水资源管理制度又经历了从"时间水权"到"水量水权"的变化。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传统水资源管理制度基础上的一项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具有项目治理优势的同时也有其限度,将项目治理和乡规民约结合起来,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流域内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取得数额稳步增长、模式渐趋成熟、管理走向规范等成效的过程中,项目制的贡献不容忽视.但项目制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中的效用限度仍有显现,项目制"专款专用"原则,束缚职业院校的经费自主权;项目制"择优立项"原则,触发职业教育发展的"马太效应";项目制"短期资助"原则,导致职业院校项目实施断裂.因此,项目制再升级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的必需.为此,未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可以通过放管适宜,以扩容项目制的经费使用空间;通过破旧立新,以提高项目制的资源配置效益;通过刚柔并行,以完善项目制的验收考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单位制与项目制是两种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机制。单位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以计划与指令为方式、以单位整体为对象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建设。项目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以竞争为方式、以项目为对象对高等教育进行微观建设。伴随国家治理模式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制度逐渐从单位制向项目制转换,并在两者互动下决定了高等教育系统格局。单位制度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初次分配"与高等教育整体的"初次分割"决定了项目制度下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格局;项目制度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再次分配"与高等教育整体的"再次分割"接续了单位制度下的高等教育格局。受单位制下分配格局的影响,作为当前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典型制度模式,项目制度下的高等教育资源竞争实质是演绎了一场"确定论替代概率论、重复博弈可能性几近为零"的竞争形态,其结果只不过是完成了对高等教育的地位传递与再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大数据治理改革是大数据技术的技术属性和行政体制的行政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项目—技术"互动的视角,可以发现,大数据治理改革是一个以项目制为中心的制度变迁过程.项目制在对行政组织进行改造的基础上约束了大数据技术的技术属性,从而使大数据技术由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资源.与此同时,针对项目制运转中的非预期结果,大数据治理改革通过激励机制、容错机制与试点机制进行机制调适,缓解了大数据技术对于行政体制构成的挑战.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中国行政体制的制度再生产能力与"稳定之谜".  相似文献   

13.
"元治理"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耦合表现为国家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协同治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中体现"元治理"具有现实必要性,具体而言:坚持大学内外部贯通是发挥"元治理"作用的逻辑起点;服务学术权力是发挥"元治理"作用的基本内涵;遵守大学章程是发挥"元治理"作用的重要依据;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发挥"元治理"作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治理全局来看,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已溢出体育、科技等领域,成为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与治理的重要制度机制。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意义上,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及其运作有着强大的财政机制与财政逻辑。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财政制度,项目制实践也蕴含着高等教育新型举国体制的形成基础:财政项目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落到实处;财政项目制的制度框架始终秉持“有为政府”的主导作用;财政项目制以多重资本的身份调动多方行动主体“集中力量办大事”。技术化的项目建设使财政项目制未能充分引导高校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对接,财政项目制实践的制度异化使学术创新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财政项目制引导的协同效应不明显,有组织科研被悬置。因此,从完善财政项目制的角度构建高等教育新型举国体制,应改变技术化的项目建设行为,强化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考核;突破传统的“唯项目”等制度模式,构建促进学术多元、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制度机制;推进“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全方位集中、整合力量,发挥财政项目制的协同引导效应,促成有组织科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政 《高校教育管理》2022,16(2):100-109
从2005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被深深地嵌入项目制治理模式。项目制治理模式通过合法性机制生产和再生产高职院校的同质化,并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剩余控制权维系高职院校的多样化发展。项目制治理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同质化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中央资源的低效配置与高职院校的低质量内卷;国家需求、地方需求与行业需求间的紧张关系;成果推广的水土不服和实践创新的动力缺失。为破解同质化发展问题,未来我国针对高职院校的项目化治理应注重完善中央项目申报机制,明确央地项目功能定位;试点“必选+自选”项目申报模式,推动职业高等教育分类特色发展;实施“基础绩效+典型成果”评价模式,提升多元主体评价权重;强化项目实施的动态指导,逐步提升政策清晰度。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代表分析管理机制中阻碍国有高校培训创新的共性问题,从柔性管理、多元激励体系、容错机制、工作特征分类诸方面,形成对培训的日常管理、项目开发、课程建设、就业渠道、决策参考五方面的创新导向管理机制,提出在学院中试行部门制"刚性管理"与虚拟项目小组制"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构想.  相似文献   

17.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立高校的根本制度。落实这一制度的实质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实现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高等教育办学实践过程中确立了这一领导体制的制度自信,但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和理论困惑,学术界缺乏理论自信。为此,要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培育制度意识;理性认识制度的不能,走出制度神话;充分彰显制度的价值,建设制度文明,在增强制度自信的同时避免陷入"制度迷信"的窠臼。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社会组织的崛起及其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目前地方政府形成了三种社会组织的分类治理模式:第一,推动人民团体及免登记团体的枢纽性社会组织建设;第二,对服务性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制的组织治理;第三,通过领袖吸纳、组织(结构)吸纳与职能吸纳的方式,将草根化、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性社会组织并入政治体制。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而精致的分类治理体系,它显示了体制扩容的政治特征,也表明实践性政治知识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在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急切需要改变的情况是保障型资助体系转化为发展型资助体系。通过探讨企业管理中项目制模式特点以及与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契合点,突出项目制模式运用于资助管理的必要性,创新建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项目制模式,真正实现高校贫困生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主要策略,即教育多元中心治理和教育择校的有限尝试,是在学生学业"失败"上升为一个公共问题的条件下,因教育官僚制自身缺陷而必然采取的策略。它并不想整体突破教育官僚制和实现完全的择校自由,而是在持守教育公共性的前提下对教育官僚制缺陷的自我调整和弥补;它不仅仅体现为治理结构的改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卢梭式的追问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公共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公共治理实现了公共性的转型。对教育公共性的内涵我们需要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