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脂批指出,"乃石头耳。"贾宝玉就是一块顽石,曹雪芹在这里正是借贾宝玉恢复那些受磨砺,被玷污、受屈辱、被遗弃和被忽视的人类天性中的"情"。人类天性中的"情"是人的自我,是人本身存在的,不是外在赋予的,是作者对于人类灵魂的揭示,体现为以人为主体的内在激情和灵气,这种"情"又升华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反抗,以及"情"与封建不合理事物对立时所体现出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推敲”使贾岛背叛了释子本性,但后世文人在改诗故事和贾岛是一个“为作诗而生活”等问题上的认识趋同,则说明后世文人在迫使贾岛背叛释子本性的同时,又使贾岛背叛了为仕的俗人本性,通过这一点也使后世文人自己背叛了本性,表明了文人本性的迷失。文人本性的迷失,究其原因则是对尊者的崇拜,对文学主流的认识和确定,是一种主流审美意识的确立,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自我。但也正是这样,文人终于构建了文学的境界,构建了脱离现实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幻灭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高鹗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封建家庭里,百无一用,也没有心力想用。最终安排宝玉出家,是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逻辑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达到了清代文学发展的最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并形成了"红学"这一专门的学问。在《红楼梦》中令无数学者和看客们扼腕叹息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动人的爱情悲剧。笔者力图通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揭示《红楼梦》中反映的封建宗法思想对自由人性的扼杀,以期对红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晴雯悲剧的产生,对于贾府初期民主主义改革势来说,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以王夫人的封建势力迫害。主观原因:初期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贾宝玉没能象探春那样在重点解决贾府主要矛盾(严重经济危机)的同时,相应地解决次要矛盾(女儿人权被践踏);而是只关心次要矛盾,置主要矛盾于不顾,结果一事无成。在强大敌对势力的压迫下,晴雯悲剧终于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红楼梦》一是写了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衰败没落的过程;二是围绕贾府,写了一群年轻女性和贾府未来接班人——小主人——贾宝玉的生活。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贾府衰败没落过程和宝、黛爱情悲剧全过程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了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它比西方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早了一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中的道德观念是在傣族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由统治者所制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其中明显地渗融了汉文化的因素,但依然保持着傣族道德的独立特色,同汉族(儒家)道德理性截然不同,其伦理观在理论上从4个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特征1.伦理道德同其政治上的统治秩序相一致,本质上是伦理--政治规范;2.封建社会初期以道德习俗为基础建立的一套古朴法规是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法规既是道德秩序又是法律规范;3.其价值取向在社会个体上要求的是一种和顺型的人格模式;4.其哲学理性基础是外在的,而且是不自觉的,是隐在的和外在的超越价值本原,与汉族主流的自律伦理--心理模式相反.  相似文献   

8.
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魏晋至隋唐时期,它的发展却经历了无数次的曲折与反复.本文拟就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与世族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所有制的关系及动态变化,以及"三武废佛"与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力图从理论上探讨"三武废佛"与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问题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场儿童游戏式的背叛,引发了一场不可挽回的悲剧,揭开了阿慕这个对于家族、种姓和阶级的背叛者的私情。遵从微物之神引领的阿慕,勇敢地将双脚迈入世俗的禁区,把身体和幸福交给贱民维鲁沙,这毁灭性的背叛,引发了另一个背叛者的疯狂杀戮,宝宝克加玛,一个早年的背叛者。同样是为爱而背叛世俗的女人,阿慕比宝宝克加玛背叛得更彻底,也更勇敢。她和维鲁沙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幸福,也让艾斯沙和瑞海儿的童年与爱的能力在那一刻嘎然而止。本文从文本入手,着力比较和分析阿慕与宝宝克加玛两个背叛者形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生历程的角度阐释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宝玉对人生名、利、情、爱的取而舍之,体现宝玉抉择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学,它的生命在于艺术形象,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刻画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红楼梦》在这方面确实难能可贵,不但刻画了三、四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而且精心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形象——贾宝玉.不朽的文学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功能,而且值得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它所包涵的意义和价值.《红楼梦》一诞生,贾宝玉这一典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热切关注,历来评述者,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诸如一度盛行的“市民说”、“传统说”,乃至“农民说”,众说纷纭,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急先锋、勇士”、“封建礼教的叛道者”,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极左思潮的影响,从庸俗社会学的观念出发,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急于功利的结果,不免有失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变通运用了儒家“治世—治人—治人心—灭人欲”的治世思想,但又人为地背叛了儒家关于“仁”、“德”、“天命”和“中庸”的正统观念.这种背叛是儒家思想历史局限性和现实中被反动势力利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提出"正邪两赋"论,并塑造了贾宝玉这一具有"正邪两赋"人格内涵的形象。贾宝玉"正邪两赋"的人格是"清明灵秀"之正气与"残忍乖僻"之邪气搏击斗争的产物,使其成为一个"正邪两赋"的矛盾集合体,具有"情痴情种"和"逸士高人"两种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14.
考虑由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商和一群策略型顾客组成的供应链.采用理性预期平衡假设,研究策略型顾客的风险偏好对集中型供应链和分散型供应链决策者的策略影响;应用前景理论建立供应链的目标函数,比较分析批发价契约在损失厌恶情况下与风险中性情况下协调供应链的差异,并通过算例进行数值验证.结果表明:供应链的订货量和产品价格会随着策略型顾客风险偏好的增加而降低;当集中型供应链的损失厌恶偏好系数大于销售商的损失厌恶偏好系数时,此时批发价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批发价契约作为现实中最常用的契约,所得的结论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厚的历史传承,这些思想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本质上是为维护少数统治者服务的,在实践过程中必然沦为封建君主以个人意志统治国家的人治政治的工具.社会主义以德治国强调的是以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社会主义道德来治理国家,它的内涵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在内容与性质上不同于以往任何道德规范,是时代先进性和利益广泛性的辩证统一.落实贯彻以德治国方略,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道德遗产,科学认识传统意义上的德治观,吸收消化具有生命力的人类道德精华,为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服务要把依法治国作为以德治国的保障;要加强国家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使广大公务员成为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还要完善建立一套激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赏罚机制、使以德冶国方略的贯彻落实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贾宝玉的真性情历来褒贬不一,其真性情来源于晚明时期"童心说"的影响,《红楼梦》中展示的是贾宝玉的美好性情,这个艺术形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许多人评价其为"真性情",更被称为新型圣人。  相似文献   

17.
忧惠意识与忠君观念是两个古老的概念.前者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人生自觉,而后者既是封建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又是知识分子们自愿行为.从忧国、忧民到忧君显示了忧患意识与忠君观念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以两汉为例,对这一问题浅作论述.  相似文献   

18.
汉、唐的社会经济系统在运行机制、功能特征与基本规律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许多经济现象如雇佣、租佃、奴隶制、借贷、商业利润等在这两个不同的经济系统中,在不同的经济机制与规律制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汉、唐社会经济形态是否同质?汉唐、间历史进程是否仅仅为封建前期向中期的演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蔡亮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4):100-102
作为"乐府双璧"之一,古诗<孔雀东南飞>为世人展示了一场追求婚姻自由而不能得到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通过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文化内涵,来揭示封建伦理道德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