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我校“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多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围绕着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介绍了这些改革措施和初步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德育》2009,(5):F0003-F0003
2005年5月12日,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不仅将饯学森塑像请进学校,而且命名了“钱学森班”。随后,“钱学森班”班旗和学校校旗搭载第22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邀游太空。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钱学森班”于2005年4月成立。在新班级成立之初,作为班主任,我制定了周密而严格的管理计划,力争形成“钱学森班”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认为“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理工科学生“学点文学艺术”,就会大跨度地、创造性地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这就为理工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一种新思路.文章旨在从提升创新精神、拓展思维空间、完善心智结构等三个方面,求索钱学森倡导的文学艺术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老人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专门谈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钱老指出,“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有了这次心系国家大师级人才培养的谈话,也就有了“钱学森之问”。最近被很多人谈论的这个“钱学森之问”,简单地说,就是目前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PASCO实验教学仪是一种具有探究性的实验仪器,探究实验是物理实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与手段。其灵活的结构激活了学生对物理实验操作的自主性,并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思想的理解。根据PASCO仪器结构的灵活性,构件的自组性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功能,提出了关于PASCO仪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了一套较为实际的仪器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7.
声音     
《语文学习》2010,(3):79-79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伪问题.——钱学森的大成教育思想.其实就是通才教育的别名。钱学森.难道不知道通才教育是世界大学所遵循的通例?也许.这里蕴藏着他的苦心.他把自己感同身受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自由”氛围叫做“创新”.也是如法炮制。我觉得老先生这个圈子兜得太大了.教育界人士也没有领会。之所以说“钱学森之问”是伪问题.就在于.  相似文献   

8.
胡重光 《湖南教育》2009,(12):18-20
钱学森去世了!科学巨星陨落,国人同悲。钱学森的离去,让人慨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第二个“钱学森”?钱学森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典范,在他身上有一个科学大师的所有美好品质。他的学养和人品,他的探索和创新,他的爱国和奉献,堪称楷模。很多人追问钱学森反复思考提出的问题(舆论称为“钱学森之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怎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这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我开始担任厦门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厦外”)首届钱学森班班主任。三年后,钱学森班取得丰硕的育人成果。回首三年的带班生活,钱学森班开班初期确定的教育思路是正确的——高一高二把班级发展的重心放在基础建设上,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大型学生活动,提升全方位的能力与素养。  相似文献   

10.
赵鹰 《丹东师专学报》2012,(5):F0003-F0003
2012年7月25日,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拓展文化协会主办的“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黄顺基、拓展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杜汝波少将、钱学森长子钱永刚以及来自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拓展文化协会、  相似文献   

11.
为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工程教育认证中"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毕业要求,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设备多样化,设计了基于组态软件和LabVIEW的旋转机械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实验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过程控制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与创新拓展训练,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1992年1月17日,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用头版上半个版的篇幅,发表了力博1班同学致钱学森学长的信和钱学森给力博1班的复信,以及有关的报道,在清华园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有些学生班级举办了团日、班会,一些读者投书校报,畅谈读钱老复信的感受。校报《新清华》组织了“读钱学森复信,论治学与人生”主题讨论,发表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各个年级同学的近10篇感想、体会,现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的原力学系主任余寿文教授也撰写文章参加了讨论。围绕着钱老与力博1班同学通信中提出的有关学业、科研和人生道路等重要问题,两代清华人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3.
带着遗憾离世的钱学森老人六问总理“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遗言使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再次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国人关注的重点。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打造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中小学实验教学拓展创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提出:要“创新实验教学方式,促进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1]。多年来,中山市通过经费保障,设备支持;技术培训,课题引领;协同培育,搭建平台等措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5.
议当前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当前学校自然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受到来自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冲击。本文指出:对观察实验认识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实验”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观察实验以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必须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和研究。讨论了如何对实验教学及实验教学研究进行改革和创新。认为,要化解认识定势,革除传统的实验教学的积弊,拓展思路,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lO个转变。  相似文献   

16.
病榻上的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坦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被媒体称之为“钱学森之问”的教育“天问”,它不仅萦绕在钱学森和温总理心头,也是教育同仁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困惑。“钱学森之问”有解吗?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究竟路在何方?作者就此进行的深入分析,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一在首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演”活动中,江西省通过展板展示、视频演播、实物展示和教师说课等方式,展演了116个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环境构成、教育装备在实验教学中的拓展应用和实验教学评价方法等优秀案例,全面展示了江西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的优秀成果。其中宜春一中聂剑军老师演示操作“全反射”系列创新实验、南昌市百花洲小学的罗明明老师精彩的小学科学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等,受到评委和观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剖析了实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效果考量等要素建设多以“教”为主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厦门大学等高校的理科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以学为中心”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的系统框架和多元路径,介绍了实验教学目标重构、实验教学体系搭建、模块化教学大纲设定、自搭建仪器教学和开放式问题牵引“先做后教”等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系列举措,以期为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手脑并用、自主发展的良好环境,是达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1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从事中小学教学的老师,都无不着重致力于“如何优化课堂操作”(包括教学程序和教学结构的优化统一)的探索和研究。小学实验教学也从机械的观察操作向放手学生活动,让其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想象,拓展思维空间,进而“标新立异”提出新的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纪念.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学习,2005年3月我们在高中各年级命名"钱学森班",组织"钱学森班"的全体师生参观了航天城,会见了航天英雄杨利伟,观看了正在组装和调试的神舟六号飞船,钱学森亲属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为师生们做了关于钱学森和中国航天的生动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