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优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下肢力量发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武术要进入竞技体育大家庭,运用现代训练理论来对武术运动训练进行调控已得到了认同。本主要应用Gybex等动肌力测试数据,确定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下肢等动肌肉力量特征,并以此作为运动员力量机能评价标准。并根据训练需要,运用测力台测试运动员负重半蹲快速上起力量,确定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负荷强度,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进行阶段性测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数据统计法、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根据武术套路的运动特点,以及对武术运动员测试的某些生理数据,得出武术运动员的体形特点及此项目对运动员体形的影响,为武术项目的选材、训练、教学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情绪的心理训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九运会以后,全国各运动队对武术优秀运动员心理训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重点是武术运动员心理训练与自我调整过程以及运动员的思维特点与训练水平的提高.从比赛过程看,运动员的情绪变化是有鲜明特点的,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赛场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为此,提出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出最好的技术水平,从而取得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4.
不同武术套路训练形式对运动员心肺机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超声多谱勒、遥测心率和肺功能仪,测试了武术套路训练中不同负荷形式运动员升主动脉血液动力学指标,观察了运动过程中心率以及不同负荷后肺活量、第一秒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的变化,研究了不同负荷运动员心肺机能的反应,为武术训练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武术运动员上肢本体感觉能力状况与其训练程度之间的关系,以便更科学、准确地评定运动员的训练程度和水平,对武术运动员和非武术运动员的上肢三大关节本体感觉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动作技能要求程度越高的项目,小肌肉群协调配合性越好,本体感觉能力越强,其训练程度和水平越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肘、腕关节的本体感觉能力优于武术散打运动员,但两者的肩关节本体感觉能力无明显差异;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上肢本体感觉能力左、右两侧不存在显著差异;各专项运动员上肢关节本体感觉能力的发展,不受关节活动幅度(柔韧性)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重点对影响套路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训练学和非训练学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合理延长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7.
宋伟  刘玉萍  王丽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5):135-140+封三
摘要:为了提供我国武术套路运动员最新的、最高水平的技术发展特征,为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提供最新的、可靠的数据,也为我国武术套路运动今后的技术训练与竞赛规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2011、2012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以及2013年十二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决赛为研究对象,运用录像观察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男子自选长拳、刀术、棍术、南拳、南刀、南棍、太极拳、太极剑、剑术、枪术项目前12名,共358名运动员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论:1)武术套路比赛的最终成绩,自新规则试行初期,主要由动作难度决定逐渐转向由演练水平决定;2)近三年各项内容评分比较中,除 2011年与2013年男子南刀演练水平得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子枪术最后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各项内容比较都无显著性差异;3)在动作质量与动作难度均获得满分的情况下,裁判员已经很难通过演练水平去区分、衡量各运动员的最终比赛成绩,因此必须要制定与时俱进的竞赛规则。  相似文献   

8.
武术套路新规则对竞技套路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武术套路新规则的实施,在提高比赛可比性和竞争性的同时,对武术套路的训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竞技武术套路2003年新规则进行研究,并分析探讨新规则的实施对武术套路训练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竞技武术套路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血乳酸指标与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套路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运动员的机能水平的高低对完成套路的质量和能否取得好成绩是至关重要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太极拳除外)的机能代谢方式、血乳酸与竞技能力的关系以及血乳酸指标对武术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意义进行了综述,更好地为武术竞技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以广东省武术队运动队16名男性运动员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8名)和对照组(8名),经过12周实验后对反映武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实验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稳定能力及肌肉的协调能力,降低了难度动作衔接的失误率,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武术套路运动竞技化历史寻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运用历史逻辑和定性分析,对武术套路运动近现代以来的嬗变进行梳理、分析,认为武术套路运动竞技化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 "国粹体育"下的改良;2) 纳入现代竞技体育范畴的迂回前进;3) 新时期竞技化演进;4) "武术申奥"进取中的努力;对武术竞技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鉴,为武术在新世纪的竞技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促进武术套路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规则试行后竞技武术太极拳自选套路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武术竞赛新规则修改实施后,对竞技武术自选套路太极拳技术发展状况及其相应的训练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讨论与分析竞技自选套路太极拳技术发展现状,找出与其相适应的训练对策,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找到相关合理、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梳理和理论演绎的基础上,依据对四川省武术套路代表队科技攻关与服务的基本情况,总结与探讨武术套路运动员竞赛制胜的核心因素.指出: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核心竞争能力存在某些共性特征,表现为:(1)动作难度的完成质量;(2)套路演练中的节奏处理;(3)连接难度完成中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术套路运动的竞赛制胜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传统武术功法教育理念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武术功法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及格斗技术,提高人体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激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而编创的各种专门练习.从文化教育的视角,认为:传统功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传统功法修炼是一种文化熏陶;传统功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途径.指出:传统武术功法教育是动态而多层次的,宜采用"熏陶"的方式,坚持树人为本、重在体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标准化"的视角探讨了当前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器械、服饰、竞赛项目设置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竞技武术(套路)所使用的器械,在形状、质量、纹饰等方面应进一步"标准化".使其更适于训练、比赛.具备更丰富的武术文化内涵和更高的科技含量;竞技武术(套路)服饰.在式样、面料、颜色和图案的"标准化"设计上,应使其更富东方文化内涵、更加美观、最终成为国际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竞技武术(套路)项目的"标准化"设置上,应使其更加简化,相对独立,便于学习传播、训练竞赛.  相似文献   

16.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九运会武术套路指定动作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 1999年全国武术锦标赛 (个人赛 )自选项目女子单项成绩前十二名运动员的九运会指定动作完成情况的临场统计 ,对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九运会指定动作完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以揭示关键性问题 ,引起运动队重视 ,实行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18.
“文武合一”是武术传承的理想追求,近年来学校武术“淡化套路、突出应用”“优化套路、强调应用”“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等教改理念都是在追求“文武合一”中对武术本质“击”与“舞”的改版性重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历史视角对武术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击”“舞”一体是武术传承与创新的实质与依据,以“刻意练习”为语系的“击”与以“NLP教练技术”为语系的“舞”两套编码训练系统的合一形成武术技术传承与品质培养的教育指向.与以往重“技术教学”的教改理念不同,2013年学校武术教育联盟提出的“打练并进”教改理念是武术“击”“舞”一体、重“教育”传承的回归.学校武术只有实施散打兼顾套路、套路兼顾散打的教改模式、采取与时俱进的“刻意练习”与“NLP教练技术”教育技术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打练并进”教学目标与“文武合一”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武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认知训练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将认知训练法与常规教学两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正确掌握所学技术动作,而且能加快学生对武术套路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