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从2000年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北京老山汉墓发掘,到世纪之交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勘探,再到去年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媒体介入文物考古报道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文物考古”、“重大发现”类似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考古发现极为繁盛的时代,被誉为“四大考古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敦煌写经和古文书、汉晋简牍文书以及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源源不断地为古代文史的研究提供着新资料。以考古发现所得的新材料为基础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已成为最前沿的学术领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20世纪,学术史上的重大突破,几乎无一不是以此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3.
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是基于学科的内容和逻辑,展示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近似于“行业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的模式。陕西考古博物馆在内容和形式上,始终把握“考古学科”的基本点,以丰富的展板资料、搬迁的遗迹本体、微缩遗迹模型等与遗物构成紧密结合的展项;以灵活多样的展陈手段进行视觉转化,全面阐释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基础理论、多学科综合考古的方法,展示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的过程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工作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它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引人瞩目的,大批旧石器、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遗址的发现,为建立东北地区地方性年代序列和文化发展序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重大发现表明,这里是探索和解决一些史前研究中重大学术课题的关键地区。在新的世纪。认真回顾这一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发展历史,了解其现状,对我们做好整个东北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明确尚待进一步开拓的问题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1992年《新闻知识》第12期刊登我写的《秦汉两代报刊形态考》一文后,不少热心读者来信说,贵文在新闻史溯源上开掘出新的天地,看后受益匪浅。唯感不足的是,有些观点和论证,应再引深些。如秦“素书”一节最后一小段,“秦人衣着丝绸,外贸丝绸,文书档案亦是丝绸,秦代能生产如此数量的丝绸?大量考古发现答复是肯定的”,显然这段有删节,希望将“大量考古发  相似文献   

6.
考古资料中的蛇和相关神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是自然界的一种动物,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些神怪的原型,我国第一部神话总集《山海经》中就有许多蛇怪。由于历史的原因,《山海经》也和大部分历史典籍一样具有错论和脱漏,人们对其中的神怪多迷惑不解。然而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中具有丰富的神怪资料,这些资料是古代神话的真实写照,是研究古代神话和宗教观念的重要资料。实际上,这些出土地点清楚、时代明确、鉴定准确的考古资料,不但在研究古代神话上具重要意义,在研究和探讨《山海经》上亦具价值。从考古学上看,这些资料大都是古代陶器、青铜器、漆木器上的图像资料。这些图像资…  相似文献   

7.
徐志宏 《传媒》2023,(20):91-93
考古作为一种小众且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业活动,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赋能下正成为一项话题属性浓厚的公共专业活动。公众号传播、网络直播、短视频演绎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构成了公共考古的新形态。基于技术保障的多平台互动、跨平台信息联动传播,很好地平衡了网络时代大众对考古活动的凝视心理和围观需求,它们在推进考古学大众化、考古相关产业链发展、文物保护意识平民化、历史文化知识认同方面,产生愈加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新中国考古学事业发展60周年,各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考古工作成果汇报。多家博物馆以展览形式对新中国考古学发展、现状与收获进行回顾,展现白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的发展情况、重大考古发现以及考古学研究成果等。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界一直将英国人格拉罕姆·汉科克的人类文明起源“海底论”视为异端邪说,今年年初,印度近海的一项考古发现,使汉科克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或许他的说法有道理  相似文献   

10.
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对考古成果的公众化传播提出新要求。以展览为手段实现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博物馆应加强对考古成果展策划实施的研究,在展览主题、叙事结构、展品选择、传播推广方面形成适应考古展特点的策划实施方式,讲好考古故事。  相似文献   

11.
“只要问题抓得好,不跑不送照上搞。”这是他从写稿中悟出来的一条体会。厚厚的见报剪贴足以验证他这句话。不信,请看去年岁末的事实;12月16日至30日短短半个月时间,《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大报就刊发了他5篇稿件,且都是“大块头”。其中“河南嵩县亟需五方面人才”一稿在军报发表后,他收到四面八方的来信:感谢的、请搭桥的、谈理想见解的、表决心的……他,就是河南嵩县人武部新闻干事王天立。今年29岁的王天立原是济南军区某团专职报道员。他曾先后两次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和石家庄等地两用人才函授学院新闻…  相似文献   

12.
走向公众的“国际考古日”
  2014年考古文博界最大的主题或许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提出:“公共考古”。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政府、公众、社会组织、团体机构对文物、博物馆、文化遗产等方面愈加重视。响应国际号召,中国先后设立国际古迹日(4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星期六)。其中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当前中国文化遗产方面最重要的节日。今年6月18日,《中国文物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联合提出一个倡议,将每年10月第三个星期六的“国际考古日”作为我国考古界和考古人的正式节日。  相似文献   

13.
吴萌 《中国博物馆》2023,(3):4-11+126
从全球视角看,数字技术正在显著提升着考古遗址的阐释手段和阐释效果。做好对我国考古遗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需要全面考虑考古遗址的内涵层次和内涵“空间”,积极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勇于创新。通过对英国约克维京中心、伦敦博物馆的密特拉神庙遗址项目的实证研究,表明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全面调动观众的“五感”,拉近历史的距离的多媒体阐释做法。进一步引导、支持博物馆观众理解文化遗产价值,提升认识,加强对遗产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一向冷门的考古发掘活动,随着公众越来越强烈的信息需求,逐渐成为各家媒体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在2004年的全国考古新发现中,同位于平顶山境内的张公巷窑址新发现和蒲城店遗址的发掘不仅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更被众多媒体所密切关注与追踪报道;2005年1月,蒲城店遗址和张公巷窑址又同时入选河南省十大考古发现。《平顶山晚报》在对张公巷窑址和蒲城店遗址的考古报道中,扬己之长,  相似文献   

15.
庄电一 《中国记者》2023,(10):97-100
<正>在新闻界,像我这样对考古报道一往情深的人可能不多,像我这样写了这么多考古报道的人可能也不多,而将考古报道贯穿职业生涯始终、且延续到了退休之后的,也许更少。这几句话,可能会让人反感,因为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我相信:如果有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相似文献   

16.
阿房宫考古新发现,启示国人:观念的历史不能代替历史的真实;传授与探求历史时应坚持“文、史有别”的原则;历史研究与考古发掘应密切结合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7.
考古发掘和发现素材的报道属于文教新闻的范围,套用文教新闻里“亚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的用法,作为文化新闻分支的考古报道,我姑且定义为“考古新闻”。目前新闻界对考古的一些过分炒作既损害了新闻客观真实原则,又违背了考古学的科学规律。应提醒“考古新闻”报道者,你的作品怎样在客观真实原则基础上实现与考古学的嫁接呢?在这里有必要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考古发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掘宝,而是要把地下的古迹和古物揭露出来,了解它原来的位置、布局和后来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使由于时间的推移而被泥土掩埋起来的人类历史得到重视、复原、并使之得以延伸。敦煌文艺出版社刚出版的“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10种)首次将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的狭义历史学和以研究古代的遗迹、遗物为对象的考古学结合起来,将大量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过于专业且有些神秘色彩的考古资料,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同时又为以历史文献为线索串连起来的历史记录补充了鲜活、生动的实物及细节,也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9.
2016年10月11日,举世震惊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江西省博物馆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吸引了国内乃至全球各地的目光,从直播考古发掘的现场到本次展览的正式展出,出现了一次又一次"海昏侯热",如何做好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的展览、服务好到博物馆参观的广大观众,是江西省博物馆人的一项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0.
考古工作有其专业性、严谨性和规律性,要让考古类报道增添趣味性,就要增加受众的体验感,让文物“活”起来,让受众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增强认同感和关注度。要找准报道时机,多媒融合,以沉浸式的报道手段,从考古发掘中寻求新的视角、受众兴奋点及点击率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