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孟兰 《东南传播》2021,(9):103-107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变革,刺激了社会信息权力的流动,带来了传播关系的变化与新机制的形成.资本、媒介与用户成为新媒介赋权下权力竞争的重要主体.社会信息的权力格局正在重塑,并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博弈生态.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理论与行业实践,探究新媒介赋权下权力格局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分析资本、媒介与用户三主体间赋权博弈的内在机理与权力生态,可以为新媒介赋权研究与实践提供多元化视角.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媒体是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社会弱势群体借助社会化媒体实现自我表达与赋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媒介赋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意表现形式,不仅是信息传播形态的改变,同时是社会权力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博弈。在互联网用户中,草根阶层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自我表达和赋权的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雨花 《青年记者》2016,(14):27-28
“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互联网技术强调用户的交互性,对个体赋权,自媒体的迅速兴起,使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得到空前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试对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产生的背后,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相互博弈的状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改变了传媒生态。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更趋多元与个性化,媒介融合被提上日程。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中央提出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视听新媒体的深层融合,借助广电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视听新媒体的综合实力,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传统广播积极进军新媒体领域,拓展传播渠道,谋求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一、“互联网+”时代,赛事类体育节目直播平台和主播概况 所谓“互联网+”,解构起来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其他行业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双方互惠互利的一种跨学科领域的发展模式. 在当今利好的时代背景下,媒体生态和媒介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和成熟起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是其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马修·福勒是英国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媒介、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视野研究媒介生态学。他认为,“生态”一词本身就蕴含“媒介”或“中介”的意涵。在他看来,获取制作媒介所需原材料的采矿行为常导致污染的发生,并以智能手机为例,提出媒介自身的设计构造也是污染成因之一。他对“媒介”、“生态”、“污染”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媒介开辟了“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与波兹曼等人将媒介生态视为一种环境保护主义取径不同,福勒从美学和政治敏感维度加以考量。他在尼采“权力意志”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权力意志”概念,同时还从加塔利、德勒兹等哲学思想中汲取研究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梁颐  刘华 《东南传播》2013,(4):14-17
新媒体与赋权联系的研究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流行之后开始,互联网对民主进程的影响已作为崭新的话题出现。但互联网赋权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赋权的概念、研究进程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西方和中国大陆的新媒体赋权研究都没有自身独立地作为研究领域存在;中国大陆的研究状况堪忧,研究不够丰富且实证研究缺乏;互联网赋权的研究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虽面临诸多问题,但互联网赋权自身是一个开放和亟待开花的研究领域,互联网赋权过程已经展开,互联网赋权研究亦随着互联网的巨大影响成为势不可挡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崛起对职业传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传媒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型。一、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崛起引发媒介生态剧变当今媒介发展正在经历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型,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力量搅动媒介格局,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新媒体风生水起,媒介生态发生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9.
牛耀红 《新闻大学》2023,(3):61-75+121-122
本文对乡村社区利用数字媒介开展“脐橙营销”的案例进行了过程性分析,讨论了数字媒介赋权社区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将促进社区变革进行的集体媒介实践归属为“媒介行动主义”范畴,本文称之为“媒介整合行动”。本案例中“草根”民众利用数字媒介进行“结网”,从而形成了一种“内部强关系连结”叠加“外部弱关系连结”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散乱个体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了强大的展演合力,赋予权力关系处于不利地位的社区以力量。这类行动在扶贫、环保、公益等众多依靠个体力量无法完成的事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务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的基础上,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新平台。政务新媒体连接着政府与民众两端,推动政务工作传播模式从单向转变为交互。当下,新媒介技术以势如破竹的态势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基层政府作为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关键角色,必须主动对政务新媒体进行角色调适。笔者意在探讨媒介融合视域下,政务新媒体实现社会治理角色优化的路径建构,试图为当下政务新媒体的社会治理功能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杰 《传媒》2017,(21)
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崛起,使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介赋权在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完成,传播由"权力"向"权利"演变,传受双方的一体化使得传播距离大幅度缩短.相比较以前较为单一的媒介环境,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全媒体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及复杂.作为受到媒介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社会治理问题——舆论,其重要性与复杂性也随之提升.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一书,帮助我们解构了新媒体与舆论之间的关系,重构了一个新媒体相关的认识,这种研究认知视角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舆论危机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琳 《青年记者》2016,(11):82-83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最早是由腾讯CEO马化腾提出的,他认为,“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①“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是融合.当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凭借发布速度快、参与者多、传播范围广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的话语阵地.实践证明,“互联网+”问政的有效应用可以降低政府与民众交流的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互联网+”时代,各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积极构建政务微博长效发展机制,为合理释放社会焦虑不断完善问政服务平台.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52390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14706个,公务人员微博37684个,发博量达2.5亿,阅读量1117亿”.②  相似文献   

13.
罗迪 《青年记者》2016,(24):46-4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日益成为媒介中心,“掌媒”时代已经来临,随时移动的“掌媒”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社会舆论生态,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舆论“同谱共振”,构建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 社会舆论场域呈现“共振化、融合化”趋势 互联网作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颠覆了传统舆论的传播逻辑与传播规律,对传统舆论的权威性、影响力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唐俊 《新闻界》2023,(1):47-56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主要从感知维度对媒介发展演进规律进行了论述,认为媒介进化是一种人性化趋势模型,是一个更多复制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的过程。但若仅从感知维度的路径,媒介技术发展到XR (扩展现实)阶段就几乎已到达终点。媒介进化还需结合权力维度进行考察,人类传播史经过了从自然传播平权、中心化媒介集权到网络社会数字赋权的漫长历程,权力的回归与感知的平衡共同统一于人性化趋势之中。当前,Web3.0媒介的“去中心化”价值观和平权结构设想为媒介进化注入了新的驱动力,也为媒介进化论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者陈卫星在文章《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中从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出发,认为我们不仅应把媒介视为技术和文化体系,而且应该将其视作一种历史结构,这提示我们要“关注新媒体与社会生产力的升级换代的关系,与受众的接触界面的接近关系,与媒介技术植入权力序列的关系,以及媒介技术的制度化过程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6.
黄佩 《网络传播》2007,(11):58-59
文化的转型和媒介发生的变化,让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抗拒”和“行政管理”的单一和无力,如果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下去,必须从强力管制走向“赋权”,给予公民更多的知识和权力,不能以教育者的经验代替被教育者的经验,或者以管理者的判断取代管理者的判断,应该帮助使用媒介的人们发展一种认识媒体,创造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决定论”是对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最流行的评价。本文从厘定概念入手,以文本研究和思辨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环境学派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和“技术决定论”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传统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是革命性的。数字新媒体不仅在频道定位、内容形态、赢利模式、产业链等方面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业态,同时也为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传播生态和社会交往方式。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必须要认清数字媒体对广播电视业态以及媒介生态的影响。决定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方向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民众数字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演进,媒介传播技术的变迁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空间.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博客、IPTV技术、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加速了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步伐.尤其是微博的异军突起,建构了—个以“碎片之链”为新形态的“微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20.
陈浩  吴世文 《新闻前哨》2008,(12):41-44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权力源和影响源。媒介事件经过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将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从整个华南虎照片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网络社群正是借助新媒体事件的解放力量从而实现了自我赋权,并彰显了自身的影响力。网络社群的自我赋权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日常权力仍需时日,而且必须积极地加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