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思索】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师":竟然"是什么意思?生1:想不到。师:想不到什么?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师:怎么轻?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
一位教师在执教《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这样处理两个片段:片段1:师:小黑兔是怎样说的?生:小黑兔得意地说。师:什么叫得意?生:就是骄傲。师:谁能读出得意的劲儿来?生:读文(语气平平)。师:谁再读读。看谁比他读得好。又有一名学生起来读了,但还是没有读出得意的劲儿来。  相似文献   

3.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看到一篇《画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教学设计,感触颇多。【案例1】……(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们听了朗读后想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师:同学们读中有悟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师:出示课件(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赵小艺是怎么画风的?能感受一下吗?师:宋涛是怎样画的?(指名读)师:赵小艺又是怎样画风的呢?谁来表演读?师: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各抒己见)生:自读喜欢的句、段。生:(评价朗读效果、全班交流)……【透视1】教学…  相似文献   

4.
陈俊 《湖北教育》2007,(6):38-3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不少公开课的导入环节,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幕熟悉的教学片断,以《猪八戒吃西瓜》一课为例:教师谈话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猎八戒为什么要吃西瓜?生`2:我想知道猪八戒是怎样吃西瓜的?  相似文献   

5.
一、走近纪念碑 1.揭题导入,质疑猜读.师:今天,咱们一起跟随著名作家刘成章来"读--碑".(手指课题)再把题目读一读. 生:(齐)读碑.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读的是什么碑? 生:他读的时候,是怎么读的,有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为什么要读碑? 师:也就是说,读碑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是吧? 生:为什么是"读"碑?  相似文献   

6.
过程一“:读”近文本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篇名作,也禁不住想放声高吟一回,愿意听吗?生(众):愿意。师: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不要笑话老师的太投入哟!(师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呼喊,时而奔放。生听得如痴如醉。)师:谢谢!怎么没有人笑呢?老师读得真的那么感人吗?生1:我笑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师:你认为苏轼面对伤心和痛苦,仅是伤感流泪吗?生2:不,他后来变得豁达了。师:你们的感悟能力非常强。现在让我们先来齐诵这首感人肺腑的词。过程二“:读”进作者师:苏轼写这首词是什么时候?生(众):丙辰中秋。师:既然是中…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师:(板书课题)我必须去。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我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我到哪儿去?生:我想知道我去了没有?生:我想知道必须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断】[师发讲义,生自读、朗读。(讲义的内容节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4~13自然段)]师:读得一字不差,展示了你的朗读水平。读了这个小故事,你们发现了什么?比如,在内容上,在写作方法上。生:我发现人物的语言写得很多。生:主要写的是"我"和伯父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师在执教《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这样处理两个片段:片段1:师:小黑兔是怎样说的?生:小黑兔得意地说。师:什么叫得意?生:就是骄傲。  相似文献   

10.
万常鸣 《江西教育》2012,(11):38-39
一读 师: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生读)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的地位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11.
<正>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师:(板书课题)我必须去。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我"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我"到哪儿去?生:我想知道"我"去了没有?生:我想知道"必须"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13.
【案例】人教版第九册第10课《秋天的怀念》师:母亲如此关心我,照顾我,我却因为双腿瘫痪而暴怒狂躁,可那一天母亲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课件出示:母亲被送进医院时的语句,播放《二泉映月》)(生轻声地读)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网络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教学观念的冲击,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皆因网络的融入而发生着变化。但我们在为教学逐渐现代化而欣喜的同时,也需警惕网络教学中的"影子"现象。请看这样一个案例:师:读《七步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吗?生:"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是什么意思?师:整个一句都不懂?(课件中标示出这句诗)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相似文献   

15.
以"写"促"读",激兴趣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学会看病。师:如果让同学们自己写这篇命题作文,可以写什么?生:我会写怎样去看病。生:我会写看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生:还可以写看病过程中碰到了哪些人。师:这是你们笔下的"学会看病"。作者笔下的"学会看病"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生快速默读课文)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说说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生:文章写了儿子出去看病后,母亲心里很着急。师:文中多处写到母亲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6.
〔教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师:同学们说说句子中哪些词是描写人物神态的?生:“鲁肃吃惊地说”中的“吃惊地”。生:“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着”。师:大家能按提示语的要求朗读人物的语言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学生练读)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读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听他这么读,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形势这么紧张,诸葛亮怎么还笑得出来?生:诸葛亮不怕吗?生:诸葛亮真的在笑吗?师:大家读读这句话,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诸…  相似文献   

17.
一隔影探花,花香初嗅师:同学们好!你们都知道哪些花?知道哪些形容花的词句?(生自由发言)师:真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朵开在心田上的花,这就是——百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板书:?)生:这百合花为什么开在心田上?生: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生:心田上怎么能开花呢?二品读花语,言为心声师:要了解一株花,就要像了解一个人一样,仔细观察其一言一行。  相似文献   

18.
【案例一】《恐龙》一文中对三角龙的描写。师: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三角龙怎样?生1:太可怕了!生2:是恐怖的怪物!生3:是凶猛的怪兽!……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学生读这两句话)(生1读得让人听后毛骨悚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生2读得确实令人畏惧,同学们依  相似文献   

19.
正一、起:感知"怀念"师(播放季羡林小时候与母亲对话的录音):这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小时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你们猜猜他是谁?生:季羡林。师:录音中的母亲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感觉?生:她很爱她的孩子,很关心她的孩子。师:这样一位慈祥的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季羡林先生二十岁的时候,却永远离开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生读课题。)  相似文献   

20.
【片段】师:(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看看这股清泉是从哪儿流出来的?生:石缝师:对!瞧(指着插图),石缝就是——生:石头的缝隙。师(出示卡片):读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缝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师:那请你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这个字。(生带读)师:小老师带得真好!小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