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方式将授课内容进行出版,能够实现受众对内容的深度接受,弥补传统授课式推广的短板.哈尔滨市方志馆在"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方面策划了一系列授课内容,基于此出版了系列丛书,取得了双效收益合一."阅读+出版"的授课式推广可以固化授课内容、延伸阅读推广活动的时间,发行参与、拓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空间,多方介入、优化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从方法策略上来说,需完善"阅读+出版"的工作机制,结合出版要求策划授课选题,发挥阅读和出版的媒介优势编写内容,利用图书馆的渠道优势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多元发展,国际图书出版市场逐渐形成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存的格局。在当今阅读移动化和碎片化的时代,电子书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阅读生活。作为全球出版大国,美国的图书出版市场在世界出版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美国的出版技术创新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研究借鉴美国图书出版市场的经验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图书出版行业。  相似文献   

3.
董炎 《现代出版》2013,(4):48-50
数字媒介给传媒业带来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相对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媒介对于内容的"伴随文本"传播更为重视,更能吸引新生代读者群,但数字出版媒介带来了碎片化、跟风式及浅阅读等阅读消费危机。数字、传统出版媒介应融合发展,数字出版同样应当对于文化有所担当,而传统出版则应融入数字出版媒介的传播能量。  相似文献   

4.
在"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这种卷入式的信息传播洪流中,传统图书出版从不以为然,到震惊恐慌,再到整合转型,其在时代变革潮流中经历着自身的重新审视、梳理和拓展。文章试以"冲击""机遇""共赢"三个关键词来阐述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图书与数字出版的关系,为传统纸质出版的从业者如何应对时代变革,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育图书出版作为传统出版的重点方向,其数字化转型更加引人关注。本文以北京出版集团为例,提出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应以资源聚合为中心点,建设各类教育资源内容管理平台,选择合适的数字出版形态,以实现教育图书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出版如何应对?文章以商务印书馆的出版项目为例,通过对"一带一路"、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品牌辞书等图书出版或传播情况的分析介绍,彰显传统出版界在新时代的积极作为,展现出版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李红澄  杨霞 《出版广角》2015,(3):106-109
豆瓣阅读"自出版"平台不同于国内网络文学式的"自出版",它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自出版"模式:以读书网站起家的独特发展历程,独立小众的作品定位和稳定的读者群,再到拥有完整清晰的作品发布程序、定价规则和推广模式,为中国"自出版"产业开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道路。文章通过对豆瓣阅读"自出版"平台运营模式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进行探索,旨在使读者对中国式"自出版"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即时在线阅读已经取代了青灯黄卷式的传统阅读方式,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同时也对图书营销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图书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探索4P理论视阈下图书营销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和谐开放的社会,中介式出版和自助式出版将相辅相成,但社会出版传播的自主性需求显示了第三方中介式出版不可动摇的主流地位。移动阅读只是阅读生活中一种有限度的理想状态。在普及阅读的基础上大力引导深度性阅读、整体化阅读,强化阅读的价值选择,是出版界的历史责任。出版中介的选择性、规范性是网络出版真正的价值所在。电子书则是图书出版业最具有发言权的领域。无论是逆袭还是融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都将以人类文化传播交流的全面需求为目标,形成新的出版传播规范和交易标准。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时代对图书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应具备全方位的意识,即选题策划的"跨媒体"意识、编辑出版的"立体化"意识以及知识储备的"复合化"意识,将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与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促进传统出版业以及数字出版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岁末,正当电影《非诚勿扰》全国火暴公映之际,《非诚勿扰》以传统图书、互联网、电子闭读器和手机阅读等四种形式同步出版。其中,长江文艺社负责传统出版,中文在线获得数字出版独家授权。本刊推出对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的专访,以了解此次全媒体出版的详情。  相似文献   

12.
盛娜 《出版广角》2016,(23):80-82
VR技术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其与图书出版结合是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趋势."VR+图书"模式具有在沉浸性中感受"立体+真实"、在交互性中体验接触式阅读、在想象性中拓展认知的深度与广度等特点.随着"VR+图书"模式的发展,阅读方式发生改变.VR图书对传统阅读进行了消解与重构,塑造了全新的阅读文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图书编辑的创新理念与角色转型,有利于使图书出版行业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得到更好发展,为此本文对全媒体出版环境下图书编辑的创新理念与角色转型方面进行了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出版物、移动传媒等媒介作为全媒体出版模式,在如今的媒体出版行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优势,对纸媒造成极大冲击。此外,零散阅读的出现,也使纸质出版物、传统的图书出版概念不再受欢迎。数字阅读已在读者群体中广为流行,令图书编辑工作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出版市场的新环境,图书编辑必须在概念上进行创新,在角色方面上及时转变。因此在多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应抓住时代机遇,跳出传统角色,实现主体观念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阅读方式,人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将会阅读到大量的数据信息,满足了人们快速阅读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需求。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图书的出版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图书出版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新媒体环境下图书出版存在的不足,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医学图书出版的策略等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徐来  蔡凤娟 《出版科学》2009,17(6):64-67
借用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分层方法,将以图书为媒介的受众划分为阅读趋零型、目标明确型和营销导向型,分别分析三种类型受众的特征,初步探讨图书出版针对三种类型受众的可行发展途径。研究表明:培养阅读趋零型受众的阅读习惯(兴趣)、保证目标明确型受众的图书资讯和购买渠道需求的双满足、综合运用好威信效应、晕轮效应和从众心理以引导营销导向型受众的图书购买决策,是建立在受众分层基础上的图书出版的可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于正凯 《传媒》2017,(23):70-72
数字出版以版权为核心,以数字网络为技术和载体,包括编辑、发行、传播的全过程.原创、阅读、电商是民营数字出版的三个重要平台,国有出版企业应借鉴民营出版企业的经验,以平台合作与聚焦竞争促进内涵式发展,以另起炉灶与股权投资促进外延式发展,并坚守"文化"作为产品的核心诉求以及出版经济延伸的核心线索.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出版,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那么"传统出版"传统在什么地方呢?"传统"之一是"纸","传统"之二是"B2B"。也就是说,传统出版以纸为基础,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离不开实体书店,所以,长期以来,传统出版社的目标市场是书店,而不是读者。因此,传统出版是一个"B2B"行业,而不是一个"B2C"行业。  相似文献   

18.
何凯 《出版广角》2014,(6):38-41
正2014年2月15日,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与上海理工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联合主办"大学生阅读调查与趋势分析"学术沙龙。面对大学生阅读的问题,各方教授、出版人各抒己见,对以读书为主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是否要深阅读、慢阅读、读经典、读原著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期《出版广角》沙龙精选学术沙龙中精彩发言。  相似文献   

19.
学界多以社会历史发展背景和出版生产力特征为标准对出版史进行分期,其实,图书出版的最终目的在于阅读,国民阅读状况才最应该是图书出版分期的标准。本文综合以上三种标准并以图书出版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进行划分,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出版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9年,1989年-1994年,1994年-2000年,2000年至今。  相似文献   

20.
张波 《科技与出版》2021,(6):132-136
在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三农"出版带来难得的转型机遇.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崛起和成长,逐步优化"三农"读物的用户群结构,他们对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市场销售和心理励志等方面知识信息的阅读需要,为"三农"出版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面向未来,"三农"出版应从分众化出版、融媒体出版和参与式出版等方面入手,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阅读需求,进而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持的过程中实现出版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