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男性华裔作家致力于打破种族歧视性的定型化形象,重塑具有阳刚之气的新型华裔男性形象。而女性华裔作家站在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聚焦于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然而,男性阳刚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以牺牲女性形象为代价的,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又是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批判对象的,结果出现了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以致这些作家之间产生摩擦。本文对华裔男女作家在建构主体意识过程中所分别采用的言说策略进行了对比和辨析,笔者认为华裔男女作家应携起手来,自觉抵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偏见,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丰富族裔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最具有鲜明特色并倾注作家丰沛情感的莫过于《蛙》中的姑姑。莫言对姑姑重男轻女集体无意识的质疑、雄性化的女性形象等描写无不彰显了姑姑追求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意识。在《蛙》中莫言有意遮蔽对男性形象的塑造,着力于将女性个体融于宏大的国家历史背景之下,在"极致"的计划生育环境冲突中凸显女性的命运。女性觉醒者无路可走的历史困境往往造成了女性的悲剧结局。这也是莫言的《蛙》带给读者的思考与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虽然以男性英雄为主 ,但是也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全面分析《水浒传》中的种种女性不仅可以看出作者复杂矛盾的妇女观 ,并能进一步了解这些女性形象的客观意义和认识价值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俗民情  相似文献   

4.
对于海明威的硬汉神话与死亡情结,已从众多读者与研究者的共识,但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众说纷纭.本文从文本入手,以历史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指出海明威在其男性主体意识的观照下,既塑造了父权文化中完美的女性形象,也创造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些逾越了父权文化的道德规范,有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认识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哀和痛苦,是通过对男性进行描写侧面表现出来的,没有对男性心理世界的描写,就体现不出女性生存悲凉的主题。哈代和张爱玲同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作家,在小说中对男性形象做了很多的描述,以更好地树立女性形象。本文对比分析了哈代和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对男性的观点及看法。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凸显女性人物形象的翻译实践,主要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富含女性主义思想色彩的小说《飘》的四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对四位译者笔下的斯嘉丽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性别译者译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形象翻译。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译者均有女性主义意识,并在译本中为女性发声;男性译者虽然有女性主义意识,却在翻译中有扭曲女性形象之意;女性译者对女性形象有保护和提升之意,但对于原文中贬低女性形象的一些语段,也有保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铁凝是女性主体意识突出的当代女性作家之一。她在长篇小说《大浴女》中塑造了真实坦荡的女性群像。作家对女性形象身上奔突的欲望——情欲、恨欲等作了形象揭示,赋予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女性人物的欲望追求始终与其情感和精神相纠缠。她们在为自己欲望的实现不遗余力地争斗,而情感精神上的困惑与矛盾使她们难以心安理得,呈现出人性的复杂状态,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廖辉英特别关注婚恋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男女形象塑造。其笔下大量出现的"失势男人"和觉醒女人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性别议题的深层思考。"失势男人"解构了男权中心文化主宰下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觉醒起到了反面启蒙的作用,并为女性的主体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性。透过作者塑造的这两类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廖辉英为探索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女性形象在现代广告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这种现象恰恰表明了社会处于男性文化的象征秩序,以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反映出男人对女性形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0.
梅娘的小说表现出显著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女性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通过对女儿们、妻子们悲剧命运的展示表达了作家对深受男权制文化压抑的女性的深切同情;作家肯定女性本能的欲望,勇于展示女性的身体之美,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敢于对那些伤害了自己的男性实施报复,相反的是,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显得可怜可恶,这都表现出作者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姿态.  相似文献   

11.
军人血性的培养是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实战格斗对抗为出发点,通过在实战格斗训练中对勇气、杀气、豪气、风气等军人血性的培养,来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夏季奥运会会徽,对其蕴含的文化学意义进行系统解读。主要结论:各国对会徽的设计理念不尽相同;会徽的文化内涵与奥运精神、主办国、城市的文化有关;会徽的来源可分为事物、运动人物、精神3类;会徽关乎着奥运会文化构建和表达;会徽向着以精神理念为主的方向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抒情小说与写实叙事小说相比较而言,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情感与精神内容。抒情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与场面的营造以及叙事结构方面都与写实叙事小说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将抒情小说独有的那种“个人性”、“内倾性”、“主观性”、“幻想性”综合组建出一种“真,”并且将这种“真”以审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不仅表现出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为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重铸国民的精神世界这一命题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体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和导向。本文探讨了体育小说的概念、起源和发展,研究了体育小说价值的表现形式:宣传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阐述了体育小说价值的特点:彰显体育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性和反思批判性;塑造具有现代高尚人格的体育人物形象。构建了体育小说价值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5.
贬谪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唐宋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但贬谪文人在此期间的文学作品却是光彩照人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6.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陕西作家秉承前辈作家柳青的精神血脉,一直关注着时代生活和农民的生存境遇,致力于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进行逼真记录和历史展示,他们在超越前辈和突破自己的探索中丰富和发展着现实主义,同时也以各自的创作实绩证明了现实主义在不断的流变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位陕籍作家的创作历程充分说明,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对生活和人的独到发现和对这种发现的独到表述,是现实主义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解决了“体育事业为谁服务”的理论问题,并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进而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之路,使中国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从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标志出发,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史实回顾,找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尚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精髓;二是借鉴了中国近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体系;三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演化进程中包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逻辑,也在总体逻辑上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3次阶段性转折:从中国古代体育向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的转换,再从中国近代初步形成的“国民体育”体系之中“脱胎”转向“群众体育”,以及由此发展至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简论"和合"的中国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国武术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和合的精神。和合理念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当代和谐与武术中强调的“天人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索武术中的和合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种种“失和”现象,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牛郎门”武术的特点与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牛郎门”武术是起源于民间的一种注重实战的拳种,体现了山东沿海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尚武精神.对“牛郎门”武术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对群众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和体育精神虽然属于不同领域的精神,但它们是相通的,具有一致性。科学精神和体育精神的一致性告诉我们,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反对科学技术,更不能反对科学精神,而要反对的是科学主义,要大力地提倡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