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越性是人的根本特性。生命就是在“应然”与“实然”的不断地转化之中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发展着自身。超越性说明发展的主动权在于人自身,因此,以发展受教育者为己任的教育,必须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受教育者,唤醒他们的超越意识,培养他们的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是生命的超越性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走向人文关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试论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主要表现为个体生命发展的独立自主性、积极能动性和创造超越性。为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创新性教育理念和超越性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品质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艳平 《当代教育科学》2003,26(15):14-15,18
本文基于教育价值视角,对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工具性价值取向已充斥整个教育。集中表现为:功利主义—外在目的对内在目的的僭越;理性主义—科学理性对人文关怀的凌驾;人力主义—人力资源开发对“成人”教育的代替。作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性要求建立“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实现教育的育人性和超越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人之生命除了生理性实体生命之外,还可以分出血缘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因此,对于人类生命的独特性、本能的生命与自觉的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的意义等的正确理解,是生命教育开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尼采关于生命存在特性的论述出发,以生命存在的悲剧性、游戏性、超越性为依据,结合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阐明了审美教育作为生命存在教育的出发点必须是"在毁灭中获得喜悦"的教育;在审美教育的内容选择以及评价标准方面,必须是以个体生命是否得到激扬为核心;而在审美教育的路径选择上,则必须是在张扬个体生命存在的偶然性、差异性、不可替代性的基础上追求类存在的普遍性、同一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本应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因为教育的存在,人的生命更加充盈、完善,从人的生命特质与学校教育相互关涉的角度出发,教育具有有限性、独特性、生成性和超越性四个方面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7.
教育本应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因为教育的存在,人的生命更加充盈、完善,从人的生命特质与学校教育相互关涉的角度出发,教育具有有限性、独特性、生成性和超越性四个方面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8.
回归生命之途的教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教育评价根植于人的超越性本质,对人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现行教育评价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其功能被扭曲、异化,成了控制生命的工具,而不再具有激扬生命的功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现实呼唤着回归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关怀生命的教育评价,让学生在富有生命意蕴的教育教学评价中成长和发展。走出现代性危机的交往对话理论则让深受现代性困扰的教育评价看到了一线希望,教育评价可以在遵循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前提下回归生命,实现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所涌现出的抗疫事迹具有深刻的生命教育价值意蕴.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主体性、情感性、超越性原则,探索有效路径,将抗疫事迹全方位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认识、发展、完善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从而追求生命的完整性与超越性。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儿童生活的环境(或自然生态)分为微观、中间和宏观系统。基于此,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生命教育的主题、本质及意义及重要参照系,进而从三个系统的层面给出生命教育的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选择,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不但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也包含着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提升生命境界、提高生命质量的历史使命。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与生命关怀相互依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一个联合体,是人实现自身生命意义与超越性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因此,在我国当代大学  相似文献   

12.
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对生命的理解关涉怎样希冀教育。讨论教育与生命对于我们更清晰、准确地把握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西北师大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哲学方向举行了"教育与生命"专题研讨沙龙。取得如下共识:人的生命是自为生命,人只能是个人意义的存在,人的生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之中展开,因而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人的类本质。教育要实现工具性教育向生命教育的转变,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以人的生命为其出发点与归宿。生活世界理论作为价值信念对澄清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将生活作为一切教育认识及其活动的根源和终极意义。唯此,教育才能使人的自为生命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3.
教师管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生命教育的成败,“生命人”具有整体性、独特性、自由性和超越性等特征,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教师管理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4.
超越是人的实践本性的表征,是对实践的人与其所处现实的关系的概括。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超越。教育超越性的实质是弘扬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最高理想在于超越。  相似文献   

15.
人的发展是永恒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的。要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用正确的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人的生成过程和人的存在状态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人的文化特性。从人的生成过程看,学习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教育是人的生活本身;教育是人的文化生命机制,是人的生存方式;教育过程是人的自我定义过程,教育有效地为人类提供着进行自身定义的历史整合力。从人的存在状态看,人是超越性、群体性、劳动性、符号化的存在物,人的这些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特性,教育是适宜于人的文化特性的文化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6.
信仰是一种形而上、超越性、彼岸性的存在,表达了对人的价值追求、存在方式、生命理想的终极关怀。在工具理性至上、功利主义盛行的现代语境下,知识教育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信仰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青少年信仰教育的缺失。对此,我们应当在知识教育基础上拓展教育的人文内涵,开辟由知到智、由智到德的生成路径,实现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17.
生命、生存、生活是人成之为人的首要前提与条件。在人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生命、生存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因此,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应该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三生教育”规定着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三个维度,从人的生存性、社会性、超越性三个层面上体现出其价值的三重意境。  相似文献   

18.
从实践的观点看教育的超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之为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他具有超生命的价值生命,具有自我否定的超越性。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一、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价值是科学教育的本然价值。科学扎根于人的“生活世界”,科学与人息息相关。科学发展的每一步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人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求实创新、造福人类、追求统一和谐统一和谐的精神是人之为人的特性的彰显与表征。理性主义否定了科学与人的关联,排斥了科学教育中的人价值。功利主义教育观的突显和应试教育的盛行导致了科学教育人价值的丧失,使科学教育成为了失掉一半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促进人的精神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增添蕴涵着人价值的科学史内容,穿插反映科学家人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故事,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改革教学方法,重视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科学中科学精神和道德审美价值的体认。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既注意总结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由过程性评价确定科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人品性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唤醒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发展生命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遏制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动因。作为教育重要构成和兑现教育本质决定性因素的教育评价,必定取向发展生命的价值追求,并致力于撬动生命的发展。但由于教育评价与生俱来的科学性、人文性、复杂性等特性及其操作难度,由于教育实践对教育评价价值发现、评价技术创建等不足。由于教育的本质追求与现实的社会需求的经常性错位——高考的选拔性功能与教育者培养理想的人的教育理想的错位,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与社会、家长对人的发展的现实需求的差异等,评价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制约新课程改革纵深挺进的最大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