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七个年头,在取得了极大成效的同时,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也不断暴露。例如,它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精粹汲取不够、对一些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教师和学校对新课程还不适应、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效果还不理想、评价机制改革还没有迈出更有力的步伐等。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对此,本刊将陆续展开深入的讨论,以期给广大教师以启示,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教育评价制度、教师素质、文化传统及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系统配合。然而,从与一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上看,人们在新课程与高考制度、教师教育、教育文化及学习方式的关系等方面存在某些认识误区。从系统的视角分析上述几方面关系,以期明确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莫东妮 《人民教育》2012,(Z2):24-26
一个桂东南边陲小城,一支默默无闻的教育教学改革队伍,一群平凡的教师,漫漫8年,坚持运用EEPO有效教育体系的理念和方法,坚定地推进素质教育,在实验中走过了一段段曲折的道路,在艰辛的探索中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了一页页无法忘怀的篇章。睿智选择,螺旋发展课改之惑。2001年,玉州区成为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课改实验之初,教师们用心尝试,可问题接踵而至:课堂热热闹闹,注重了能力培养,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一些教师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让学生自己看书、教师少讲甚至不讲等"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课改的课到底该怎么上?所有人心中都充满困惑。  相似文献   

4.
邱石 《课外阅读》2011,(11):79-79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既重视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师的观念,又重视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教育教改不盲从,不跟风,不迷信权威,不一味模仿现成模式,而是采用积极稳妥的步骤,结合教学实际,循序渐进,确保教育教学成绩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张冬森 《人民教育》2012,(Z2):28-29
为了更好地推进EEPO有效教育实验,教育局、教研室经过探讨,决定在玉州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作为有效教育在基层学校实验的"种子"。2009年,一个以自愿报名为原则的有效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诞生了。这个班共65人,来自30所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平均年龄36岁。其中参加过有效教育早期培训的教师仅有10人,大部分教师对有效教育实验仅停留在"以形学形"的层面,培训难度较大。出于对教改的热情和对有效教育的热爱,我主动请缨,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负责完善班级机构、组织培训活动等。在开班仪式上,我朗诵了一首关于蒲公英的小诗:"蒲公英/带着你的梦  相似文献   

6.
要想走进新课程,必须首先改革旧的教育观念,随之,就应该是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反思以往的教学,比如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堂课,从头到尾全是教师“忙”:给生字注音、解释难字难词(即使文下有注音、注释,还得提出来讲)、断句领读;最头痛的是逐字逐句解释串讲。教师讲得喉舌生烟学生始终被动听讲,听也不记,任你讲得天花乱坠,却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维不活跃,处于应付教师的状态。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我发现,“诵读”、“背诵”在新课程中,是一个贯穿九年的重要的学…  相似文献   

7.
去年11月28日,我到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参加了"MS-EEPO有效教育"(以下简称"有效教育")现场会,听了几节课。课堂上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师生的互动配合,整个课堂生动活泼的气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异口同声地说"有效教育"确实有效,我也为之感动。我在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们都能这样主动地学习,我们老师都能这样主动地研讨,我们的教育质量怎么能不提高?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广"有效教育"。过去,我对"有效教育"不太了解。这次听了孟照彬教授的介绍,以及他对教师的培训和要求,才了解到"有效教育"不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而且对教师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要求。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能力,培养了感情。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当代教师的距离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标准的不适应性。这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缩短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一1.1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与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距离。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式”当中去。1.2新课程标准的新观念与教师观念滞后性的距离。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思想、…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十年实践表明:成败主要取决于一线教师。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教师教育课程必须相应改革。"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依据课程特点,大力倡导"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效益"的学习理念;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胆探索新的"师生共同评价—注重日常评价"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和评价领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为幼教改革指明了方向的同时,也对幼儿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在实践中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灵活地选择、组织和实施课程内容,创造性地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孙慧 《学周刊C版》2014,(8):58-58
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旧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身为一线教师.有着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下面我结合英语学科实际,谈一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静 《教育学报》2002,(8):23-26
本文从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创新教育的概念入手,指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焦点,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这三个体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纬度,其实现都依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参与。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课程目标、指导思想,而不只是在教材上.当今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产生"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不能取得预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以及评价方式对每位政治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5.
地理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依据“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突破口,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组织教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新教改实验铺开的两年中,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与已往有了很大改变,感悟最深的就是开始大量使用小组交流、讨论法进行教学。以下谈谈我的体会。一、小组交流学习的必要性1.小组交流推动了全员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现代教育要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现实状况是中国学校的班额都比较大,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有限制,因此…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旧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身为一线教师,有着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下面我结合英语学科实际,谈一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一、实施课改,德育先行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我们在课改过程中,也要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并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课堂  相似文献   

17.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并在课改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直面新的数学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毋庸置疑,在第一线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态度、行为,是实施新课改最为关键的因素.新课改的理念,如果没有一线教师的心领神会和努力实践,都只能停留在专家的著作中设想中.事实上,尽管新课改试验至今已有数年,但一线教师对待新课改的态度却是形形色色:有叫好称道积极参与的,也有批评指责懈怠观望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己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实践,就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和地位、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更需要知识与动手并能的双重人才,科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了。2003年,我国在西部七所大学里开设了科学教育专业,意在培养科学教师。尽管它的开设已有两年多了,但许多人对其知之甚少,在此我想谈谈科学教育与未来科学教师,希望更多人知道、了解、接受、支持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