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斯蒂芬·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塑造了一名救赎者、边缘人和悲剧儿的女性形象,描绘出一名执着女性的心路历程。她敢于自救,以书信为载体来夺取自己的话语权,从内部消解着父权制的权威。但她又不得不向社会现实低头,成为夹缝中的生存者。  相似文献   

2.
<按她自己的形象>是依婉·伯兰的第三部诗集,体现了伯兰挑战诗歌传统、重塑女人形象的思想.在这部诗集里,伯兰探讨了诗歌传统、女人地位和身份确立的问题.伯兰对爱尔兰的诗歌传统及其对女人的描写提出了质疑,试图在她自己的诗歌里按照女人自己的真实形象塑造她们;同时,挑战诗歌传统、重塑女人形象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为她在排挤女性诗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达吉雅娜的女性主义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为女性主义理论作了一次诠释。女主人公达吉雅娜这一形象的前后变化证明了"女人并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变成的。"这个诠释过程以达吉雅娜与叶甫盖尼·奥涅金关系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她最初不被奥涅金接受,是因为她还没有变成社会主流话语中的"女人";后来,她所以被奥涅金接受,是因为她已经完成了变成"女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飘》中的郝思嘉作为范本,对其独特的女性形象进行提炼,并分别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自身条件、性格特征、惨淡结局五个方面对这两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女人做比较。对照她们作为一个时代女强人形象的异同,试图在众说纷纭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女性形象,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其女性形象丰富 ,主要分为家庭中的太太和家庭中的小姐两大类。家庭中的小姐又分为 :旧式小姐、从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仍落入旧苑的女性、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各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和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其女性形象几乎都面临着生存与婚姻不幸的困窘与危机 ,她们骨子里仍然是男性的依附。  相似文献   

6.
罗迪·道伊尔是当代爱尔兰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撞上门的女人>生动描述了一个深受丈夫暴力摧残的中年妇女形象.小说批判了当代爱尔兰社会对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的漠视,呼吁人们帮助那些深处其中的女性走出困境.以此为文本,对其主题--家庭暴力做深入探讨,着重分析女主人公默默忍受十七载背后的种种原因,从而唤起人们对家庭暴力中...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叙事学理论中的“叙事视角”为切入点,兼用女性主义理论对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这一独特的叙述视角做出全方位的透视——内在的固定式内聚焦叙述视角及外在的女性主义叙述视角。前者使小说具有第一人称独白式叙述的特质,后者使作品潜在的深层次意蕴得以彰显。独特的叙述视角的运用成就了当年内地四小花旦之一的徐静蕾,荣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这是中国电影界在国际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8.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围绕着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的精心塑造,不少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在萨拉反叛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男女平等、精神自由的不渝追求。  相似文献   

9.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向来关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问题。两性视野下的女性形象表明了传统与现代、男权与女权的界定和差异。本文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分析、比较男性笔下的女人和女人笔下的女性形象,批评的真正目的是在文学中寻求一种两性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廖辉英特别关注婚恋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男女形象塑造。其笔下大量出现的"失势男人"和觉醒女人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性别议题的深层思考。"失势男人"解构了男权中心文化主宰下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觉醒起到了反面启蒙的作用,并为女性的主体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性。透过作者塑造的这两类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廖辉英为探索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在曹禺的剧作中,有一个"懦弱型"男子的形象系列,包括周萍、焦大星、曾文清、高觉新等,这是曹禺作品中最成功的人物类型之一。剧作家对他们的描写有着潜在的一致性:他们都生长、生活在封建意识非常浓厚的家庭环境里,家长专制的气息异常浓烈;从接受的文化教育看,他们更多地受封建伦理道德及士大夫文化的影响;从感情生活看,常处在两个女人的情感夹缝中。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否定了养成这些"废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对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文学基本原理的有关理解存在种种误区,针对这一现象,从谁在说、如何说、说了什么三方面分析文学独特的语言本性,可以发现:文学是语言自身言说所显现的世界;文学是以陌生性、想象性的形象符号显示那不可见的存在;文学语言是欲望与智慧合一的诗意言说.  相似文献   

13.
重点对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不对称"的结构和"陌生化"的意象进行了比较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推论出:无论作者在小说中建构的不对称性,还是陌生的意象,都是作者内心与环境相作用的外在反映,它是女主人公的独白,也是作者自己的独白,更是在特殊环境下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呐喊。  相似文献   

14.
小说《倾城之恋》和散文《谈女人》是张爱玲四十年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女人的著作,笔者将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并试图将张爱玲在散文中关于女人论述的观点运用到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上去。同时,笔者也希望可以从张爱玲的观点中更透彻的分析她的个人情感,丰富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完整的女人,总要扮演女性、妻性、母性等三种角色。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协调时,就会让女人感到满足和幸福;反之,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发生冲突时,就会让女人感到不满和不幸,甚至导致悲剧。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就是典型的例证。试从安娜所扮演的女性、妻性、母性之间的角色冲突这一视角来分析安娜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读罢剧本《哦,女人们》,不由地想起了张洁的小说《方舟》中开篇的感叹和终篇的呼应:“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做一个女人,真难!”作者的一个“哦”字,包含了多少丰富的感叹,感叹女人的艰难、不幸、困惑和沉重。这感叹,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索——女人的悲剧之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毕飞宇在《推拿》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陌生是它向我们展示了盲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熟悉是因为在这部小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人类共同的东西:关于金钱、幸福、理解等的态度。盲人虽盲,却最终用心灵发现了这世上最为珍贵的东西,这对我们茫然生活的人群来说富含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设想的产生 教材在讲到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是这样表述的:这就象石子击水形成水波一样在空气里形成声波。课本中虽然强调声的传播跟这类似,而仍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声波就象水波那样一圈一圈,一起一伏地自声源向四面传送。为了使学生明确声波则是由于机械振动压迫了周围的空气,随着机械振动的强弱对周围空气产生的不同压力而形成自振动中心向四周扩散的疏密“空气波”的实质,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既能借助“水波”的传播形式,让学生通过形象观察,想象出声波的传播形式,又可借助于“声”,通过“形、声”结合建立声的传播的概念,起到了强化认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意蕴的精神现象,它代表着知识分子在反叛封建思想,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一种对自身生命形式的自我观照行为。在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狂人型、战士型、多余人型、堕落型、忏悔型五种类型。狂人型知识分子形象代表着知识分子的一种本我状态;战士型知识分子形象是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中的一种自救行为,代表着知识分子的自我状态;堕落型知识分子是自我的沉沦,多余人型知识分子是本我的放逐;而忏悔型知识分子形象是一种超我状态,是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一种思想批判。这种自我批判后来演绎成原罪意识,从此,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启蒙立场,这对以后的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