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真理是什么?持辨证唯物主义论者虽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基本上有二:(1)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认为真理是人们的认识与客体相一致。如:“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真理是“概念、观念与客体的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知识。”一般认为这两种定义是没有区别的,它规定的是同样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2.
<正> 一、真理的阶级性真理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曾出现好几种观点。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真理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时,必然从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使反映出的真理为本阶级服务,因而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从上述两种对立观点出发,又派生出与上述两方观点有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几种观点。诸多观点各持己见,无法统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真理定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严密,真理应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客观性含义不同,前者指真理性认识与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相符合,后者指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真理的定义现行哲学教科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个定义至少有以下三点不足:第一,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第二,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客体的相对性。第三,没有突出真理性认识中的客观条件性。因此,这个定义是不完善的,完善的定义应该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对发展着的事物及其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所取得的相对正确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真理的定义现行哲学教科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个定义至少有以下三点不足:第一,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第二,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客体的相对性.第三,没有突出真理性认识中的客观条件性.因此,这个定义是不完善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各种哲学教科书都说绝对真理的含义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它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它所反映的限度和范围内永远不能被推翻。这是就真理的正确性而言的,对于这一层意思,大家没有异议。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或者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它和谬误一样,同属于认识论中的范畴,是主观概念。其次,并不是任何一种认识都能称为真理,只有正确反映了客观实在的认识才能称为真理。人们有时把它称为客观真理,乃是为了突出它所反映的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客观真理和正确认识是同一概念。在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来表现认识成果的,有观点、理论、学说等名词。因之,正确观点、正确理论、正确学说  相似文献   

8.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具有“近似”这一本质属性。这种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因而,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公然宣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台湾当局有关负责人亦随声附和,说什么两岸关系已从“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走到“两个国家”,两岸会谈就是“国与国的会谈”。下面,笔者就此结合哲学常识谈谈对“两国论”的认识。一、运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认识“两国论”的歪曲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  相似文献   

10.
本刊陆续收到一些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稿件,现将这些来稿的基本观点及其主要论据综述如下,供研究参考。一、关于真理的定义大多数同志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有的同志提出自己的看法说:真理就是真正的道理。真理在人之外,在客观事物之中,是真实地存在干客观世界的道理,即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没有认识它之前,它是自在的、暗昧的;只有当我们认识了它,它才变得明白了起来。这种对真理定义的解说,是为了把客观性和主观性加以区分,说明真理不是认识,不是理论、思想,而是认识、理论、思想中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  相似文献   

11.
对真理的追求与哲学的历史一样悠久.人们都追求真理,然而对何为真理却各执己见.2500年前由克塞诺芬尼最早提出的真理“符合论”,经过亚里士多德而成为哲学中最古老的真理论.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主张这种观点.如,“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真理的‘符合论’或‘一致论’”.符合论真理观的广泛传播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表明符合论真理观有其合理之处:它指出了真理是关系范畴,不是从纯对象方面或纯知识方面界定真理;揭示了真理性认识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或反映这一认识的根本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它最近常识.然而,符合论真理观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符合说确有困难”.随着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的确立,分析探讨真理符合论这一曾被列宁称之为“陈旧”观点的理论困境,对于科学确立真理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为“真理是有用的”这一命题是科学的,而“真理并非都是有用的”结论却难以成立。真理之所以是有用的,是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种“正确反映”决定了真理能够使人识破谬误,摆脱错误的束缚,排除不正确认识的干扰,指导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避免盲目蛮干,少走或者不走弯路,少碰或者不碰钉子。人们的活动,从总体上来说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这两件事的顺利进行无一能够离开真理性的认识。我们说“真理是有用的”,说到底就是指真理具有帮助人们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的功能,舍此,人们就无法完成这一“飞跃”。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思想同客观存在的符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个人时时处处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正确的,或者说的话“句句是真理”,是完全不可能的。“句句是真理”是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所阐明的人的认识规律的,是完全、彻底反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  相似文献   

14.
在真理的定义和真理的辩证法问题上,传统观点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真理定义的主观假设性,传统观点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这样定义,由于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来谈什么是真理,实际上并没有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即什么是真理;二是传统观点在解释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时,认为真理的绝对性存在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的相对性都包含真理的绝对性的颗粒,真理的绝对性是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的,无数个真理的相对性就构成了真理的绝对性是令人费解的,带有明显的机械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真理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有阶级性(指社会历史方面的)。搞清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这里发表一些意见,和大家商榷。什么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作为认识论的一个范畴和概念来使用的。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  相似文献   

16.
究竟什么是客观真理?理论界众说纷纭。本文试图通过对“客观真理”几种较流行观点的剖析,以进一步促进学术界对真理问题研究和探讨的深入。 1、认为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如,有的学者主张把客观真理直接定义为“客观事实或客观的发展规律”。 按照这种说法,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这种表述显然是不确切的。首先,真理是认识论范畴。反映和被反映不能等同,“我们表象的对象和我们的表象有区别”。其次,客观事实本身无所谓真假。真假只是人的认识的属性,只有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思维中,形成观点、意见等等时,才谈得上真假,才有真假的分别。最后,把客观真理定义为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没有什么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如果说,真理或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本身,那么,人们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就显得多余了。因为,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在没有人的时侯就存在着,并且是作为真理而存在。何需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于献出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和现实化同哲学专业化、抽象化和理论化。这是客观事物的个性与共性在认识论上的反映,有的哲学家着重从事物的个性方面来阐释哲学理论,有的哲学家则从事物的共性方面来论述哲学问题。无论那一种哲学发展表现形式,都只是片面真理,因而形成了西方哲学史上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意识即物质”的观点是方兴未艾的“人体科学”探索的前沿阵地,由我国一部分从事气功、特异功能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由于新闻媒介的渲染,相信此论的人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人们的思想。 众所周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那么,源于“人体科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以词语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客观事物的内在涵义。本文讨论的概念是指某一学科知识(主要指语文学科)专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术语的教学问题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一个比较敏感的常见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大纲》提出“不要用名词术语去考学生”,那就不需再教了。另一种观点则与之相左,而是脱离教学要求和学生接受能力,把名词术语生吞活剥地硬塞给学生,成为繁琐的机械的死板教学。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理论,叫做反映论.其观点有:“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反映.”“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能有客观事物的映象.”在这里,铿锵作响的字眼是:“客观事物”、“客观存在”、“客观物质世界”.这种哲学是对得起“客观”,却太轻看主观了,可是,此哲学之言者就是主观地说着.殊不知,过分地强调客观之时,就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主观,两者相伴而行,想把主观甩开都做不到;正如强烈的主观表现,也演绎了一种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