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创建一流大学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很难创建一流大学。通过对国外及国内多所一流大学在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发展成长史实之回顾,论述了先进的办学理念的产生、特征及其对创建一流大学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分析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轻视高等教育理论和办学理念的指导作用之不足,提出今后应作之努力。  相似文献   

2.
世界一流大学高地是国家之需、区域之需、时代之需,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发展和创新创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历史与空间的二维逻辑分析发现,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发展下的产物,是知识生产时代世界一流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的产物。新时代、新阶段,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形成和发展的经验,立足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加强国家宏观统筹,协调布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加强大学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提升大学的创新与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大学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形成我国世界一流大学高地。  相似文献   

3.
我国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久已有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正成为我国一项轰轰烈烈的运动。尽管我国的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着很多现实的差距,但认识上和观念上的偏差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有些人将世界一流大学等同于巨型大学、有些大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政府角色定位偏差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我国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久已有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正成为我国一项轰轰烈烈的运动。尽管我国的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着很多现实的差距,但认识上和观念上的偏差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有些人将世界一流大学等同于巨型大学、有些大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政府角色定位偏差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学科水平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水平。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吹响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号角。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拥有若干个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因此,学科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突破口,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学术界有4种观点:指标体系说、目标跟踪说、排行榜说和时间表说。这些观点尚停留在"口号"阶段,都未触及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本质。世界一流大学在本质上都是文化大学,有文化方成一流大学。对于中国大学而言,以宁静寂寞的心态凝练大学理念、倡导学术自由、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7.
一流大学是在不同范围内将大学相互比较时产生的,它有世界一流与国内一流之分.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真正认清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与自身的差距,从而克服已有的偏差.本文从六个方面对一流大学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解决的五方面偏差.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总结了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柏克莱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八大名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中具有共性的规律性经验,以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借鉴。本文提炼出来的这九条经验也可谓现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9.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泉。建设一流大学,是各高校面向新世纪,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而提出的奋斗目标。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科研固然是衡量一流大学的标准,而一流的管理也是构成一流大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一流大学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流大学是在不同范围内将大学相互比较时产生的,它有世界一流与国内一流之分。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真正认清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与自身的差距,从而克服已有的偏差。本文从六个方面对一流大学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解决的五方面偏差。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大学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领袖。一所大学的校长应当主动推进其大学精神文化的蕴育,促进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动建构,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大学校长要明确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的特色与使命;密切与师生交流,促进建设大学精神文化的向心力;积极创新文化,更新大学精神文化血液。大学校长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对促进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大学的理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进阶段 ,当今世界一流大学能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大学理念完好地整合于一身。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是研究型大学 ,以研究作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研究型大学有严格的评价标准 ,包括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素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基金的数量、师生比例、办学的硬件设施、财源、毕业生的声望和成就、学校的学术声望等。“普遍主义”是世界一流大学必备的精神气质 ,其师资和学生来源、研究和教学内容必须是国际性的  相似文献   

13.
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全世界 2 /3的 Nature和 Science论文是由大学发表的 ,3 /4的诺贝尔科学奖是由大学获得的。其中 ,前 1 0 0名的大学发表的 Nature和 Science论文占大学发表总数的 3 /4左右 ,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 94%。我国大学发表的 SCI论文占全国发表总数的 3 /4,前 5 0名的大学发表的 SCI论文占大学发表总数的 3 /4。事实雄辩地证明 ,名牌大学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必须尽快启动“中国名牌大学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将我国名牌大学纳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2005-2015年,台湾大学入选台湾地区“迈向顶尖大学(一流大学)计划”两期。通过对台湾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行动与效果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台湾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纵向比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大学排行榜的相对位置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与预期目标形成反差。台湾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个案解构说明:“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有效地集聚资源促进大学综合水平快速提升;但对排行榜的相对位置变化要有理性的看待,排行榜只是“一流大学”建设成效评价的参考,不能以排行榜位置变化作为“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允许高校保留自身特色并不断地自我超越,这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评价理念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评估是对大学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社会贡献以及组织管理的水准和活力,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定。它对于中国建设一批世界级的一流大学,并且对于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评估主要有“自我评估”、“相互评估”和“社会评估”这三种主要方法。开展大学评估与推行大学改革犹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成。大学评估要做到科学化、体系化和制度化,这是我们今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进入2l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能否创建一流大学已成为战胜挑战的关键。学校学术权利,国际交流和办学的自主性已成为创建一流大学的几个较为重要的层面,把握好这几个重要层面对一流大学的创建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尧 《天中学刊》2005,20(1):115-122
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和评价标准、成长环境和建设发展问题,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一流大学概念是动态的开放的建设性、过程性、总体性、精神性、特色性、物质性、系统性概念。从本质上讲,一流大学是指大学教育质量是一流的。一流大学具有生源、大师、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学科、学术声誉、国际化、办学经费、人才培养和贡献一流等显著特征。我国只有围绕以上特征创造一流大学的成长环境,才能建设和发展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大学的首席执行官与最高学术领袖,校长无疑在英国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罗素大学集团"校长群体的实证研究发现:该集团2019年时任校长的普遍"肖像"是:男性,60岁左右,英国国籍,在国内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任前职业为大学校长或副校长,晋升路径为教师→院系领导→副校长→校长,是某一领域的杰出学者,具有院士头衔或荣誉勋章。"罗素大学集团"校长群体的动态特征是:身份来源日趋多元,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具有明显的"筹款导向"。结合我国现实状况,一流大学应在校长选拔过程中体现多元化与包容性,注重大学校长的国际化,并适当增加经管型人才的数量。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秘书综合能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探讨了当前高校秘书的综合能力 ,以及具备这些能力所需的基本素质 ,从而得出当今高校秘书实用型综合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对中世纪大学的继承与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知识共同体”的大学,从中世纪教师和学生的行会组织,到现代的顶尖高等教育机构,虽然都冠以“大学”之名,但其内涵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使大学性质、结构和功能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反叛性。今天,我们在指责现代大学的弊端、重构现代大学制度时一味地以现代大学的起源——中世纪大学——为标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情结。因为,中世纪大学的性质和功能与现代性之间已经失去了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