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的知识盲点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盲点是指一个人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每一个人都有知识盲点。人之所以会产生知识盲点 ,是因为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 ,一个人即使穷尽毕生精力 ,也只能掌握人类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编辑的知识盲点 ,是指编辑在从事业务工作时存在的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一个编辑如果对某方面的知识都未掌握 ,意即有大量知识盲点 ,则可说该编辑在某方面存在一个知识盲区。在当今出版界 ,很多编辑的知识结构是既专又博 ,但他们在“专”的程度上往往不如作者 ,在“博”的方面也远非无所不知 ,可以说 ,每一个编辑都有知识盲点。编辑的知识盲点依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  相似文献   

2.
"专"是编辑创新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目前的出版形势下,这依然是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话题。编辑创新素质的前提是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做到既博又专,且博中求专。所谓博,就是在一个相对广泛的领域内有比较广泛的知识;所谓专,就是在一个相对窄的领域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的博,就是在这个领域中编辑的专。编辑只有在业务上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不仅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能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素质,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这里,我…  相似文献   

3.
编辑人员,尤其是图书编辑人员,究竟应该以何种专业为专业?应该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平?出版界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编辑人员首先应该专于编辑学,专于出版学。这种专既是博于各种学科之上的专,又是所有编辑人员并不因人而异的专”。因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专”(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第四章第11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诚然,如同教学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教学法、教育学一样,编辑人员也必须了解和研究编辑学、出版学。但是,编辑人员所编辑的图书,主要的和大量的毕  相似文献   

4.
人类早期的编辑活动一般为资料、书籍等的收集、整理、汇编,以备可查可考,对编辑自身学养的“专”与“博”无大关涉.而在当代社会,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爆炸,学科细化并交叉融合,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不同的媒介,对编辑“专”与“博”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要想成为博而有所专攻的编辑,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辛的积学酌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王蒙提出“学者型作家”,天津编辑林辰随之提倡“编辑学者化”,即要求编辑应是“专家”抑或“学者”。自此,“编辑学者化”便成为编辑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此问题,业内人士在当时就发表了不少文章,进行过讨论,引起过争鸣,时至今日,这一口号已经被沿用为一种理论观点、基本概念,进入了一些编辑学的理论专著。林辰先生所谓的“学者化”,指编辑具备既专且博的能力,即要求编辑人员在编辑学之外对某一学科有相当精深的研究;对编辑工作中所负责学科及其相关领域有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厚的科研功力;能成为某学科…  相似文献   

6.
历来的观点认为,编辑没有专业,而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的杂家。近些年来,也有人提出,编辑应当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领域或学科的专家,朝学者化的方向迈进。持编辑是杂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在工作中,要接触各个学科,涉及各种门类,如果知识面十分狭窄,就会出现寸步难行或动辄得咎的局面,造成重大失误,甚至闹出笑话。持“编辑应是专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只有杂博知识,专业不精通,无法揣摩自己手头上的书稿的科学价值,无法审读书稿,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的文字匠,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两种意见各有道  相似文献   

7.
科技编辑的三足图钉型知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范 《编辑学报》2008,20(5):450-451
21世纪科技编辑的知识结构应该呈现出三足图钉型的结构特征.其知识结构由三维构成,即专、博、新三者的有机组合.专是指精深的专业知识,博是指广博的基础知识,新是指处于前沿地带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将"新"从专和博中分离出来,是因为"新"决定着编辑知识结构的优化程度和新颖化程度,必须予以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8.
英语专业类报刊属于教育报刊范畴,编辑所做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工作。英文专业类报刊的编辑则首先应有英语语言的专业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各个学科的一般知识,否则,就很难胜任工作。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知识上的“广博与专深”的辩证关系,知识结构中“沉淀与前沿”即“旧与...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作为研究编辑主体的重要内容之一,编辑的知识结构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编辑的知识结构首次提出编辑客体理论和编辑主体理论的概念,认为编辑知识的专应由这两部分组成。阐述了博的内涵,博与专的关系。建议编辑人员以编辑客体和主体理论为主线,通过两者的交叉、渗透和吸附其他知识单元,构筑"π"型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02,(6)
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 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个“杂家”,是个综合型人才,编辑还应是个“专家”、“学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工作的前提。厚实的编辑学知识,使编辑工作游刃有余的得以施展。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个“杂家”,但我认为,编辑首先应是个“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药学院校的学报是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内容包括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等20多个学科。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药学领域中新兴学科层出不穷,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对于编辑人员的知识的深度及广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编辑人员除了参加必要的专业知识进修、编辑业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的前提。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说,编辑应是个“杂家”,是个复合型人才。但是,我认为,编辑首先应该是个“学者”。二、编辑自身的知识修养1.专业知识修养科技期刊编辑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其次,要有熟悉和驾驭科学研究动态的能力。编辑的能力有大有小,水平有高有低,但必须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如果一个科技期刊编辑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修养①,选稿时就不会严把科学性这一关,将来稿原封不动照登,刊发的稿件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一则会让读者贻笑大方,认为编辑水平太差;二则会失去读者对刊物的信任,损失不可估量。这样的编辑,要做好编辑工作是难以想像的,因而决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更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2.业务知识修养编辑业务知识,你不去钻研它,总感到“没有什么”。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统的编辑业务知识,许多人业务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就很难再提高,突破、飞跃则更属难事。编辑对稿件的修改有文字、标点符号方面的,也有科学性方面的。虽然稿件是作者精心撰写的,在知识性上也是经过...  相似文献   

13.
出版社资料室主要是面向出版社的编辑人员。编辑的知识结构既“博”且“专”。所以出版社资料室既要满足各门类编辑所需又汉有脱离出版范畴的特色,这样就要求出版社资料室的藏书在实用的基础之上,更要“精到”.本文旨在加强出版社资料室藏书精品意识,为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图书做好前期服务。  相似文献   

14.
谈谈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编辑的要求是侧重于"博"还是侧重于"专",这是长期以来出版界和编辑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的论者比较强调编辑的"专",主张培养"学者型编辑",而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编辑所承担的稿件五花八门,涉及不同学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编辑的"专",编辑应更强调其"博"和"杂"。由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出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在出版内容提供与数字出版结  相似文献   

15.
一、创新意识是编辑人员必备的意识 编辑人员的工作源于知识的创新,他们的工作对象——书稿是作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即对书稿进行加工改造,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作者知识创新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工作从根本上就带有创新的性质,编辑活动始终是一种创新活动,每一位编辑人员都具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辑人员的创新可以分为“被动创新”——被书稿牵着走的创新和“主动创新”——牵着书稿走的创新两种创新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频率的加快,要求编辑具备新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教辅期刊编辑虽然传播的是基础性知识,不仅同样需要更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水准,而且由于教辅期刊对新一代读者的影响深远,这种更新、充实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长期以来,期刊界编辑的来源比较杂,尤其是教辅编辑,虽然都具大专以上学历,但多是“半路出家”。一部分是从教育行业上转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过来的,还有少部分是从其他岗位上调过来的。在此以前,他们对“编辑”都无很多了解,一般只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而缺乏作为编辑还应该具备的新闻出版知识和编辑学知识。教辅期刊社一般人员较少,工作单纯,它不同于出版社,有相当的力量和传统,有一系列的对新编辑的培养措施。它也不同于报社,职业的习惯和要求使  相似文献   

17.
人们称编辑为文字匠,或为误解、或为戏称。即以文字论,编辑从来不敢小觑。一则,每一个字都干系重大;二则,每一个字都涉及复杂的学问。王渔洋《论诗绝句》言诗人煮句炼字是“诗人一字苦冥搜”。把“为每一个字负责”作为神圣职责的编辑,在斟字酌句时,又何尝不是“编辑一字苦冥搜”呢!说字事关重大并非夸张,如一位学者稿中把捕鱼的“鱼梁”的梁字上面加竹头作为义符,遍查辞书皆无此字。然《礼·王制》云:“鱼梁,水堰也,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笱,以捕鱼。”如轻信学者不苦冥搜,刻制一字并非难事,然而这实际是创制了一个新字,即在汉字总汇中增加新字,给后代平添了一个额外的负担。是贻害后代的干系重大的事。字的字源、语源乃至形音义等方面的学问极其繁富,便是寻常的口头词语,如何下笔落纸也殊非易事。若不明其事、不知其义,又不苦苦搜求,在编辑便会放过误解或误笔。而明事知义需建立在博阊、博览、博问,苦心搜求提高识断之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古代文化常识与编辑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平常形容某人博学,说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作为编辑人员,也应当是博学的人,因为出版物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出版物质量的高低与编辑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有比较直接的关系。特别是文史编辑,更应该了解天文、地理、人事方面的知识,尽量朝着“博学”“多识”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编辑命题约稿,让我结合自己的新闻工作实践谈谈“专与博”的话题。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实践,只谈“专与博”的理论对于舞文弄墨为职业的我来说不是难事,问题在于理论要联系实际,特别联系自己来谈难免就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所以命题作文比较难写,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突然想起前天我在大学新闻学院讲课,有位读过我一些作品的研究生也曾问我:我见你主编了很多书,好像你在历史、考古、文艺、新闻甚至于风俗文化研究领域都写过一些学术论文和专著,觉得你在几个领域里都颇有见解和建树,获奖也不少,很受专业圈内专家们的认可。那么你到底应…  相似文献   

20.
传媒小语     
新闻的特性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成广博知识的通才,做业务知识的行家”。博与专的知识是互相依存的。鲁迅有这样的体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因此,我们要广泛地大量地吸收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