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它们生动再现了燕礼的仪节,属周代礼乐文化系统。仪节是礼的表现方式,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所反映的燕礼仪节,尤其是其中的"舞"、"酬币"、"养老乞言"等经无明文的礼节,可以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史记》与《左传》关于“重耳之亡”的比较,发现司马迁对于史料摒弃了原有的“礼”的形式,批判了以“礼”为掩饰而行私利的政治的虚伪本质,表现了他卓越的历史洞察力和对仁政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论语·公冶长第五》第十九章:“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何如其知也。”孔子为何言臧文仲不知? 臧文仲是鲁公子 的曾孙,即臧孙辰。他曾在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鲁文公期间做鲁国大夫。《孔子家语》载:“臧文仲世为鲁之守蔡大夫。”文中“蔡”是大龟的名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曰:“臧文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杜预注:“大蔡,大龟。一云龟出蔡地,因以为名。”孔颖达在为《左传》作疏时引《孔子家语》说:“漆雕平对孔子云:臧氏有守龟,其名曰蔡。”臧文仲守蔡,替“蔡”盖了一间屋,而且“山节藻 ”。从《…  相似文献   

4.
《柳敬亭传》自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原五年制课本第三册,今必读课本第五册)以来,注释即有可商榷之处,而至今未作改动。现仅就其中三个词语的注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分述于下:[加礼]课本注云:“礼遇有加,以恭敬之和接待。”试问,以礼接待还有不恭敬的么?在这里“加”字应是解词的关键。《左传·隐公五年》所谓“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之“加”就是典型例证。杜预注云:“加命服之等”,也就是说葬礼规格要增加一个等级。“加”就是“增加”之意。自古“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  相似文献   

5.
杜预注和孔颖达疏对《左传》的断句,不乏错误:有的在后世学者中引起连锁反应,至今未见有人指出;有的虽经后人指出,但近代有人不但不接受,反而以正确意见为误。本文先用正确标点引出误读之句及有关上下文,然后阐述鄙见。 一、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bi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庄公三十二年》 这些话由于杜预的一处误读,千余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误解。《说文》解释“bi”字引“春秋传日:‘bi门而与之言’。”引语和传文“bi而以夫人言”文字虽不尽同,但意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是一个文化命题,在《左传》里与政治外交结缘,成为高层次交际的表意载体,梳理《左传》引诗言志的方式及其它,对于“采诗”、“诗教”、“诗论”等等方面都能引发有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沈玉成先生《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对读者理解《左传》原文,确有裨益。只因全书卷帙浩繁,所以在有些地方就可能出现一些还值得考虑的问题。现在,就动词用法方面提出一些浅见。其余待续。一、使动与内动1、平字平字作媾和解,有内动、使动两种用法。(1)桓12:“公欲平宋、郑。”(2)宣4:“公及齐侯平莒及郯。……平国以礼,不以乱。”沈译(1)例为“桓公想和宋国人郑国媾和,(2)例上句为“宣公和齐侯让营国和郯国媾和,(2)便下句为“和别国媾和应该用礼,不应该用动乱。沈译把(2)例上句译为“让……媾和”,是把平字当作使动;把(2)例下句和(1)例都译为“和……媾和”,就是把平字当作内动。把平字当作使动,句子的主语就表示调停人,宾语是表示接受调停的人;把平字当作内动,句子的主语就表示当事人,句子就没有宾语,平字后面的名词,就成为表与补语,是表示与当事人共同活动的另一方。动词的用法不同,句子的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提出讨论的问题,有的是针对大学古典文学教材对《左传》的选注;也有的是针对今人对左传全书注释的某一条。我觉得注释不确,便提出自己的看法来。 一、为什么“汉水以为池”的“水”是衍文。 《左传》多次用单音词“汉”表示汉水,但现在较通行的版本于僖公四年的传文作“汉水以为池”。这个“水”是否多余?除《释文》说水是衍文,还有王引之根据臧琳的说法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传文是“汉以为池”应该不成问题了。但今人杨伯峻的注本说王说“其实不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11.
一个青出于蓝的《左传》选本─—读《左传纪事精选》高海夫诚如梁启超所说,《左传》乃“秦汉以降史界不桃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章),为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史者必读之典籍;而且其“文章优美”,记事者“严谨而分明”,“委曲而简洁”;记言者“渊懿美茂,而...  相似文献   

12.
《左传》说辞的特色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说辞具有逻辑性强、文辞典雅、含蓄委婉等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既有社会对人才要懂礼和文质彬彬的外在要求,也有人才特定思维方式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国之大事有二:一为战争,二为祭祀.《左传》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郑庄公与楚灵王是《左传》中作者着力描写的两位国君,对"礼",郑庄公一直用其规约着自己的行为,楚灵王则是与礼抗衡,这是由于他们二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历史国度所属民族社会不同等方面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礼仪教育》是武汉市“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1996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的研究,现已按期完成,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目的与意义: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十分丰富。“礼”与“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指社会制度、法规、规范,“仪”是行为表现形式,“礼”是“仪”的标准,“仪”是“礼”的具体化、形象化。不同  相似文献   

16.
韩愈所承传的史传传统 ,是从《春秋》、《左传》到《史记》一脉相承的直书实录精神 ,推崇的是《春秋》“褒贬之法”。其“人祸天刑”说盖有所激而言。其史传代表作《顺宗实录》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史才、史品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自周公孔子制礼作乐奠基,到《大唐开元礼》纂成定型,而后又传承宋元明清,传统礼仪绵延3000年。这种礼仪在古代文化中占据着基干和核心的位置,是如台湾大学高明士教授所说:“如果要以简单的文字来说明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分,实当举礼、律两者。”(《论武德列贞观礼的成立》)礼法涵盖了文化活动的主要部分,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评论周秦汉唐礼仪文化,应给予一个怎样的价值判断呢?礼仪最早的产生在人类社会文明曙光初绽的远古时代,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极低下的生产力下,能得到的维持生命的食物经常是极为有限的。需要一种强制和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能够平均分配食物,人类社会的第一礼“饮食之礼”,就这样体现着克制和公正,产生出来了。《礼记·礼运》篇对此有个出色的论断:”夫礼  相似文献   

18.
三《礼》注与《毛诗》的关系体现在三《礼》注与《毛诗》经文、《毛诗序》、《毛诗传》三方面的关系上。通过对郑玄所作三《礼》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礼》注中引《诗》、解《诗》不仅用“三家《诗》”,同时也涉及《毛诗》经文、《毛诗序》及《毛诗传》,已经初步显露出融合今古文《诗经》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晋灵公不君》(《春秋左传·宣公二年》)一文中,“寝门”的注解存在“二门”和“卧室的门”的分歧,考察“寝门”在上古汉语文献中的用例并分析其语义构成,认为当释为“二门”.  相似文献   

20.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