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二战时期,艾森豪威尔曾作为盟军统帅,指挥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盟军将德军驱逐出法、比、荷境内,并直捣德国腹地,迫使第三帝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全部投降。1948年,战功赫赫的艾森豪威尔从美国陆军参谋长任上退役。这时,知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向这位昔日的战神发出邀请,请他担任校长一职。同年9月,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规,新任校长必须听取学校每一个部门负责人的汇报,以便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姜峰 《教育》2013,(20):62-63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众化和国际化演变。大学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与经济社会互动交融,从"象牙塔"的学府演变为现代大型"学术企业"。大学的管理理念、制度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大学校长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上主要由各学院教授轮流担任的象征性职位被赋予了领导和管理大型学术企业的重任。校长不再仅仅是学者,而更要具备优秀的学术和行  相似文献   

3.
美国五星上将、第34任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二战时曾担任过欧洲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然而,他经常做的工作却只是指挥三位直接受他领导的将领,对他们的手下从不过问,更不接见。艾森豪威尔退役后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有一次,副校长安排他听有关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校协商治理体系由以校外人士为主导的董事会、以校长或校长办公室为主导的行政系统、以教师为主导的大学评议会(学术评议会)等组成。哥伦比亚大学协商治理中教师参与机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其协商治理中的教师参与机制包括公共决策协商参与机制、日常管理协商参与机制、矛盾处理协商参与机制;协商治理过程中的教师参与程序包括提出协商主题、召开协商会议、推动有效实施等。当前哥伦比亚大学协商治理中教师参与的主要挑战是专业和职业发展的局限。借鉴美国的经验,中国需要从强化教师协商意识、提升教师协商能力及优化协商机制与程序等采取创新性举措,推进中国高校协商治理中的教师参与。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十分重视对"教学型"教职的制度设计及师资培养,一是为了突破长期存在的"重学术,轻教学"的困境;二是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参与晋升"教学型"教职的教师需要在教育领导力、教学创新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严格的晋升制度审查决定着教师能否成功晋升这一职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要充分重视教职设置的科学性,通过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教育领导力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获得,以此促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2014年5月27日,钱缪校长应邀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好奇心、严谨与合作在全球研究型大学发展中的角色"的演讲。在演讲中,钱缪校长基于自己在高等教育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方面多年的经验,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人才、合作网络和创新的环境;介绍了加州理工学院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方面的经验。他提出,研究型大学需要吸引和培养不平凡的人才,为他们提供一流的设备和持续的支持,鼓励他们开展好奇心驱动型研究和目标驱动型研究;学校应形成不仅认可学术成果,也认可作为领导者、发明者和导师的文化和激励机制;重视与科学家就服务教授和合作伙伴进行日常的、深入而有意义的互动,以推动技术转移。文章根据钱缪校长在北京大学的英文演讲翻译而成,并经演讲者授权在本刊独家刊登,感谢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给予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41-145
胡先骕推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引白碧德人文主义之华,事高等教育四十余载,任国立中正大学第一任校长。他针砭时弊,指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与不足,提出了"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的教育目的,倡导"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培育"术德兼修"的人才、建设"学术宏通,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提出"宽筹经费"保障措施等等,更难能可贵。在国立中正大学担任校长期间他将这些理论落实,对现代中国高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学组织内部的质量文化是连结高等教育功能和活动的纽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多重文化作用下的动态结构.它不仅是学术文化、产业服务文化、行政管理文化相互循环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整合的"情境化"的场域,更是一种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心力"的场域.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中国大学组织内部质量文化由无意识地存在向有意识地生成转变,学生入学率的变化导致大学组织内部质量文化隐性形态和关系形态的变化,质量文化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组织内部要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质量文化有赖于三个要素:大学自反性功能的形成;大学学术评价模式的变革;大学、政府和市场新型交往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金顶兵 《教育研究》2005,26(1):76-81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经历了一个从教师个人到大学,从大学到国家,从国家又回到大学的演变历程。这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深刻变革,即从传统的文化机制到采用科层机制,最后又回归到文化机制;说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须遵守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应从根本理念上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责任落实到院校自身;明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更根本的是要发挥各个高校和广大教师的自觉性,高等学校应该是主动自我规范、学术自治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张钟浚作为纽约科技大学校长,是继田长霖之后,荣任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全美素质最好的大学齐名的美国著名高等学府的杰出华裔校长。由于他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纽约科大成功地转型为培养新世纪国际化的创新科技人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延安高等教育体系,先后将八所院校调整合并为一所综合性、正规性的延安大学,凸显出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特征: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校院系三级管理,创建民主管理的"会议制度"和"报告制度",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监督保证作用,坚持大学自主管理与学术自由,推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制度,加强大学规划和规程建设等。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对当前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赫尔穆特·维特曼(Helmut Wittmann)博士是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部司长,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维特曼博士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曾在小学、中学担任教师与校长,在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方面具有专门的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100余篇。2005年11月,借维特曼博士参加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德教育学术研讨会"之际,笔者有幸与他进行了专业访谈,使得我们可以分享德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校长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过程中,我国大学普遍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风气,本科教学质量大受冲击。教育部为此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各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也应运而生。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制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大学教师评价制度,而根本却是校长的政绩观,这也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的难点所在。为此,必须从培育健康的学术文化入手,改变教师评价模式,为教师投身教学提供宽松条件,从而激发教师教学主动性,培养其教学机智,而这才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核心。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教学文化作为基础,那么本科教学质量就很难获得持久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文化尤其是教师文化深受大众文化、科学文化、学科"割据"文化等影响,大学教师的自我批判精神逐渐弱化.大学教师理应通过坚守对高深知识的理性探究、守护学术自由等举措强化自我批判精神,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育素养,培育健康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5.
2010年,重庆大学迎来了一位新的执掌者,这位既具有综合性大学管理经验、又具备国际化视野、海外深造经历,崇尚变革精神的校长,正在悄然地引领着集"211工程""985工程"称号于一身的"工科重大"逐渐向"综合性重大"的角色转变。这位大学领导人正试图通过他的"实验",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现任重庆大学校长的林建华。他曾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Max-Plank固体研究所、美国l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简要介绍古代东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高等教育"自治与政府扶植相结合:外来人才的不断流入和世界文化之间的融合;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色的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学术创新等.然后,笔者简单总结了古代东西方"高等教育"给当代大学的启示:注重大学自治与政府扶植;注重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注重人才的引进、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注重大学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埃利奥特和吉尔曼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与实践家.埃利奥特成功引领哈佛由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变,吉尔曼成功创建了美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两位永载美国高等教育史册的伟大校长,生活在同一时代,有着相似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经历,但性格迥异,交往密切,在工作中惺惺相惜,相互影响和扶持.两人在大学目标、大学功能、课程思想和大学管理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存在众多异同.通过分析和比较,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高等教育转型历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大学教师经历了政治主导时代的政府干预和规训,在"不忠运动"和联邦学术资助下逐渐屈从于"政治人"身份,后经美国营利性大学持续发展的影响和消费主义的洗礼,逐渐在功利性社会的建构中凸显出"经济人"身份。公众信任危机和学术专业主义使大学教师丧失公共话语权和文化的立法者身份,成为学术技术官僚。随着时代精神的改变,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智主义兴起,学术自由遭到严重威胁,大学教师的"学术人"身份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日本实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主要目的之一是削弱学部教授会为主的学术权力,加强校长为主的行政机构的权力,即大学管理从"教授治校"的"由下至上"模式转变为"校长治校"的"从上至下"模式。为了确实提高校长在大学管理中的权力,日本在校长选举方式、校长辅助体制及校长管理权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校长权力加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无论剑桥大学的改革案例,还是欧美国家大学管理的实际,所谓的学术权力,都是就学术组织的整体权力而言,而非从教育管理中划分出来的权力"孤岛"。坚持学者评议会决策、党委会决定与校长行政执行的系统化权力模式,这才应是中国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