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石上梵音僧安道一为北齐时的主要书经者,山东平阴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一题名者有3处。平阴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当数洪范池镇南大洪山半腰处的二洪顶刻经。其它几处是天池山、云翠山、黑山。其中,"大空王佛"四字竟高达11.3米、宽3米,"佛"字高4.25米、宽3米多。据专家认定:从甲骨文至北齐,此"佛"之大为汉字之最。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在中外影响很大:"清跨羲(羲之)诞(韦诞),妙越英繇。"日本书道协会曾  相似文献   

2.
甲骨卜辞中涉及到“求生”的刻辞约二十多条,如①:  相似文献   

3.
蒋抱玄(听雨楼诗话,录有“郑板桥未刻诗”十五题、十六首。但其“字体”、诗风以及诗中所反映的家世、生平、思想等,均与郑氏实际情况不符。“郑板桥未刻诗”一册,当属伪造无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那么,行刑与“午时三刻”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相似文献   

5.
该文考证杨文会、欧阳渐、吕澄三居士前赴后继,创立金陵刻经处,刻经讲学,建立院训,创立五科讲习纲要,陶铸群贤、培训学僧、沾溉学子,启动了近代佛教结集流通、阐发流通、翻译流通的复兴之门,三居士被公认为近代佛教的复兴之父。  相似文献   

6.
北周武帝宇文邕出于统一北方的政治抱负,下令废除佛道二教,其影响波及北齐,一时大有凿石刻经之风尚,出现了以山东泰山、铁山、冈山、葛山、尖山等为代表的摩崖刻经,形成了北朝特有的摩崖刻经书法风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之一大宗。北朝摩崖刻经是佛教化的中国书法,是“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杰作。  相似文献   

7.
宋代福州刻印“三藏”,其中佛教二藏属于民间寺院刻本,而道藏则是官刻。其后,福州刻书基本沿着民间私刻与官刻两条线路发展,其中官刻略占上风,而罕见书坊刻书。仕宦在外的福州人氏在外省刻书,与南方各省区的刻书形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各种可能,促进了南方各省刻书业的共同发展。这是有别于此前学界普遍将闽人在外地刻书与福州本地刻书混为一谈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8.
宋荦是清康熙年间的名宦,又是全国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其家藏之丰,刻书之精,为当时学者文人自叹弗如。尤其承刻三种“御籍”的完成,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本文就其在藏书缘由和收藏特色、刻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做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明代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为”字式、“于”字式和“所”字式。在对《二拍》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统计与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它们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到明代被动句式是中古时期被动句式过渡到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鲁迅之名成为无形的巨大精神资产,随着其辞世,更是不断被各种力量争夺。鲁迅早年曾于1914年捐钱刻过经书《百喻经》和《地藏十轮经》,佛学界人士在解读这件事的过程中,就有意无意将鲁迅"佛化"了,将其阐释为佛学中人,使之成为佛学界的精神资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以传统手工艺技术为特征的“金陵刻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护现状堪忧。近年来,业界和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达成共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文化形态,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设备应用于文化遗产的再生产,建立数字文献资源库,便于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存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甲骨刻辞时代是否存在编辑行为和编辑活动,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甲骨刻辞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编辑审美思想,诸如随形、对称、错落、整齐、图文合一等等。在这些审美思想的指导下,甲骨刻辞的版面设计达到了相当高的审美水平。除此之外,甲骨刻辞时代还存在着原始质朴的“成册”和“典藏”思想,最为常见的“成册”和“典藏”方式就是“有秩序的排放或叠放”。甲骨刻辞中“册”、“编”、“典”、“删”等字的发现,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甲骨时代编辑活动的存在和频繁。甲骨时代无疑是我国“文籍之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流传于施秉地区的苗族“刻道”,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也被称为“歌棒”,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方式,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要保护和研究好这一“歌棒”.  相似文献   

14.
在石刻佛教经典的主要几种形式中,研究较多的是摩崖刻经和碑刻刻经.碑刻刻经中最主要的就是房山石经.对房山石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刻经缘起、历代刻经情况、拓片的整理与研究、源流考辨、版本校勘等方面.综观目前对石刻佛经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出于历史文化、佛教事业、书法艺术、宗教研究的目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刻经背景、刻经书法以及石经各方面的价值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朱永芳 《语文知识》2006,(11):17-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宇文新州之懿范”一句,“懿”(yi)是美好(多指德行)的意思,如“嘉言懿行”。笔者在课堂上把它拆解为“壹次美好心意”(“壹”表音,“壹”“次”“心”表形,“美好”表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  相似文献   

16.
:“刻木记事”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用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的记事方式已鲜为人知。本文以我国现存的民族学资料为依据 ,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等 ,对“刻木记事”的具体及表现形式作一粗略探讨 ,希望对人们了解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招数指津】有两个经典的例子,一个是贾岛“僧推月下门”被韩愈一锤定音为“僧敲月下门”,另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绞尽脑汁,换词数次,才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敲定,这两个例子都成为文坛炼字佳话。  相似文献   

18.
李世和 《学习之友》2006,(11):58-59
历史上有许多公案。什么叫“公案”?一般认为,公案就是:虽然知道的人不少,但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件。唐代诗人韩愈和贾岛之间对诗句“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探讨,就是一桩公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吕达、吕仁父子两人的三方墓志进行重新校释,并探讨了吕达一族的族属、籍贯与官职等问题,认为吕达一族乃后凉氐人后裔,他们在以郡望别姓氏、以郡望别贵族的社会背景下,假托东平吕氏以保持家族的仕宦地位。本文也对吕达、吕仁两人墓志的撰述与所谓"伪刻"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位于黄河之畔的金城兰州地处甘肃省中部,古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地,今作为西部开发的中心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雕刻葫芦的民间工艺,雕刻葫芦又叫“雕葫芦”和“刻葫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壮大,其中以阮氏、陈氏、李氏、王氏流派尤为突出。论文还讨论了兰州刻葫芦工艺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