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哲人曾经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打开语文封闭的门扉,让语文与生活接轨,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气息,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理念。《黄河象》是人教版第十册中的课文。课文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我们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科学家是怎样  相似文献   

2.
《黄河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外形特点,科学家对它来历的假想以及它的发掘过程和科学家假想的依据。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黄河象》系酷似说明文体的记叙文,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内涵。本课教学的着重点应通过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思维教学宜置于“四定”控制之中。一、定序控制。定序控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粗略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黄河象》一课采用了引叙故事的笔法,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介绍黄河象化石的形象特征,为黄河象的来历提供依据。第二段讲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第三段则交待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定序控制应把住这文路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的《黄河象》一文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变化有激发和指导的作用。课文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科学家推想这头黄河象失足落水前的情形及落水时那一瞬间的情况都有科学根据的,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然而落水后的想像失去了科学的准确性,想像不  相似文献   

5.
《黄河象》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河北武安市徐淑丽《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设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以及假想的依据。从表达形式看:一、本文寓逻辑推理于具体形象事物之中。二、重点突...  相似文献   

6.
《读写例话》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顾名思义,它就是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所说的有针对性的紧要话。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1-在单元教学中,把例话作为教学典范,深入分析讲解,以期达到单元作文教学抛砖引玉之目的。例如,《黄河象》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交代清楚黄河象这一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的。在教学实际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这一范文,然后让学生带着“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再仔细默读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之后,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明白黄河象化石保存完…  相似文献   

7.
正一、"能写的"图片是要选的1.课文插图信手来。课文插图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每篇文章都配有单幅或多幅图片,学生往往因为喜欢这篇文章的图片,才更喜欢读这篇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诱发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也启迪了思维的火花,这样的图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仔细观察,创设语  相似文献   

8.
《黄河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外形特点,科学家对它来历的假想以及它的发掘过程和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七课《黄河象》介绍了一具古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并根据化石及发掘情况假想了化石的形成情况。 《陕西教育》1992年第4期曾刊登一篇《黄河象来历的质疑》。我在实际教学中又发现《黄河象》一文还有以下三处不妥。 一、黄河象的尾椎骨哪里去了? 课文在第一节着重讲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高大完整。介绍化石完整是这样说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厘米长的末端趾  相似文献   

10.
<正>汉字是语文的最小单位,强化识字教学可以夯实语文基础。在低年级中,利用图片进行识字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一来学生思维比较直观、形象,对于图片识字接受较快;二来编者在教材中也穿插了大量的图片,便于教师灵活运用。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3》谈谈巧用图片强化识字教学趣味,以便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的,为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学生的观察、阅读、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语文插图大致有以下作用。一、文字叙述的事物,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或是不够熟悉的,插图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如《海上日出》、■》、《黄河象》等。  相似文献   

12.
孟祥菊 《班主任》2013,(9):68-68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给一年级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识字课。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我在巩固识字阶段设计了一个“答题送卡”环节,将一些难读字、难记字、难写字归类誊写在一张张印有各种卡通形象的塑料识字图片上,并对学生承诺,只要能将图片上生字全部读对便能获得那张图片。学生兴趣高涨,人人争抢着答题,正确率极高,获得图片的学生都兴高采烈,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3.
《黄河象》一文写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这是全文的重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抓住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展开讨论,了解  相似文献   

14.
《黄河象》、《小青石》分别是全国通用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它们按排在讲读课文《蝉》之后,形成一组,其目的是有利于阅读重点项目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其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摒弃“三怕”─—怕学生质疑教学进度慢,怕议论纷纷秩序乱,怕释疑不准下不来台的思想障碍,正确引导学生质疑并参与释疑,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多向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好处的。我校语文组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尽可能缩短讲读环节,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师生讨论解决疑难.并列为优质课标准之一.收到较好效果。如五二班王光芬老师讲《黄河象》,有学生对“这具黄河象骨架高4米长8米”提出疑问:“这样高大的象骨架,如果加上肌肉,那头象恐怕比我们的三间教室还要大,现在的象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习图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灵活运用图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利用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用图习惯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表现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自然事象或经济事象的地图、图画、照片、剖面图、示意图等,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形象和观念,再创设问题情境,提  相似文献   

17.
案例背景 图片具有形象直观、趣味性强、丰富多彩、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优点,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常常为教师所采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滥用图片、泛泛而用、为形式而用或重用图片而轻文本等现象,从本质上忽略了图片运用应以"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为本的特点,忽略了图片的真正利用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它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学生脑海中的词语应该是形象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精彩起来,让词语扎根在学生的心灵中,使理解词语的过程,成为学生开启心智,拓展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呢?一、眼前有景道不得——巧用图片,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19.
《黄河象》是一篇自然科学常识记叙文。科学家依据一架高大完整的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在教学中,要根据预习提示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紧扣“假想”部分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思路,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  相似文献   

20.
图解,即利用图形来分析或求解。图解教学是一种以示意性的简单图片、图画、图形、图表等媒体的格、形、色配合说明讲解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图解教学则是在小学语文图解教学中针对教材特点,充分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讲授内容,借助简单的线条、几何图形和轮廓进行形象示意,从而把所要讲授的知识简明扼要、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