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许多教师都自发地把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原则作为游戏的内隐规则。一旦儿童的行为与真实生活相抵触,老师就会义正辞严地指出儿童的问题并要求其进行修正。游戏要遵循和寻求真实生活的原型,这无可厚非,但游戏与真实生活一模一样吗?这种一致是绝对的还是有弹性的?有没有比游戏符合真实生活的原则更重要的游戏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生活具有发展性、游戏性、整体性和自然性等特征。当前的学前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疏离了儿童的生活。构建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课程目标要满足儿童现实生活需要,建构儿童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在课程实施中要还原游戏的应有之义;课程评价中要建立儿童生活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3.
生活对教育来说具有根源性、本体性的意义——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即生活,且为了生活。儿童在生活之初走进教育,在教育中开始一种特殊生活。教育既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又要关注儿童的未来生活,更要关注儿童的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中的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真正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程秋芬 《新疆教育》2012,(19):81-81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8.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相似文献   

9.
沈卫华 《广西教育》2013,(25):88-88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只有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12.
武金福 《学周刊C版》2014,(8):134-135
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3.
于长勇 《成才之路》2011,(13):85-8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  相似文献   

14.
一、用儿童的眼光处理教材儿童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天真、活泼,富于幻想,乐于探索.教师要永葆一颗纯洁的童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素材,为他们架设好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的练习,理应在练习设计中将学生生活纳入自己的视野,创设生活化的练习情境,使练习活动体现儿童生活的特点,促使儿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感受现实生活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使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得以充分显现。另一方面,练习设计还要服务于儿童未来的可能生活,引导儿童提升构建未来可能生活的能力,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7.
朱振娟 《生活教育》2011,(20):58-59
《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切入点,尽可能地为儿童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儿童凭借自己的积淀,走入生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的练习,理应在练习设计中将学生生活纳入自己的视野,创设生活化的练习情境,使练习活动体现儿童生活的特点,促使儿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感受现实生活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使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得以充分显现。另一方面,练习设计还要服务于儿童未来的可能生活,引导儿童提升构建未来可能生活的能力,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0.
对于儿童来说,生活有多少种可能,他们就有多少幸福,生活的可能性是幸福生活的前提。人们总以为父母的爱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但不幸的是,大多数父母的爱却直接导致了对儿童生活的封闭,事实上剥夺了儿童的幸福。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追问父母是否具有真正的“爱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