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渊明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即亲田园、远官场;固穷守节、不慕名利;淡看生死、委运任化。亲友意识则与陶渊明的自我意识相悖。在彻底归隐田园之前,陶渊明的思想深处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我意识和亲友意识的交战。身处亲友之问时,思考问题往往会受到亲友的干扰,亲友意识容易在交战中占上风。陶渊明便一次次出仕;出外为官,远离亲友,在思考问题无人打扰的情况下,自我意识又容易占上风,陶渊明便从官场一次次回归田园。亲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互相纠缠斗争影响着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最终决定了陶渊明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事实看,陶渊明政治哲学主要是以田园与政治为基本的经验内容而形成的。从田园与政治的本质关系看二者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源于田园本性与人的本性的统一,从而形成陶渊明田园政治的政治哲学思想。田园政治是符合自然、田园、人性,根植于道德本体的政治。从田园政治的制度设计看,陶渊明注重政治制度的经验内容,如衣食为先、重视农业、没有赋税、社会和谐等,他对君主制和法律制度的看法也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3.
平淡出真知——小释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陶渊明的诗有着清明淡远的意境,有着平淡自然的文风,有着哲理与生活相交融的诗意。从平淡的语言出真知,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展现平淡真知两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4.
出仕、归隐是陶渊明追求理想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傲然称情"是陶渊明超然于隐仕外形的人格理想精髓;归隐田园,守节固穷,躬耕陇亩,构建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是陶渊明精神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6.
在"南迁二友"中,苏轼从柳宗元处体验到了生活的悲剧性,在陶渊明处则得到了超越这种悲剧的方法。陶渊明对于贬谪中的诗人,成为一种必不可少并且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他积极的追随陶渊明,学习他的诗歌技巧,甚至遍和陶渊明的所有作品。苏轼之学陶和陶首先是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之变化,二是上述变化引起的对其艺术风格的欣赏之转化。苏轼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在表示一种对陶渊明精神自由真淳一面的推崇,一种美学风格和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苏轼和陶诗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诸多因素,造成陶渊明生平资料的严重缺乏,所以历代陶渊明研究者对陶渊明生年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汇总自陶渊明所处的南朝宋代颜延之至当代学人的大量相关论述并进行梳理,笔者把它们分成传统和创新两类,并对创新意见进行研读划分,希望能对人们进一步揭示陶渊明的生年之谜。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思想是儒是道,还是儒道兼有,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将从个人经历、人生感悟、生活情趣、社会理想等方面,阐述陶渊明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是独特的"自然"哲学。这种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调和儒道两家学说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与其家族有着重要关联。家族的曾经与现实、曾祖与外祖的影响,对陶渊明共同产生作用,影响了陶渊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反复徘徊。  相似文献   

10.
郝经和方回作为元代追和陶渊明《饮酒》诗人的代表,其诗歌都是借和陶诗的形式浇自己之块垒。但由于各自人生追求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在对诗酒生活的描写、对功名节操的态度以及对陶渊明精神的取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陶渊明《饮酒》诗对元代诗人多层面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诗文以平淡自然为主,尽管他的诗文享誉后世,却湮没于当时。萧统在《文选序》中明确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选文标准,要求作品有华美的文采,由此看来陶渊明的诗文似乎与《文选》选文趋向相左,但《文选》却收录了陶渊明九篇作品,难道陶诗入选仅是因为像有些学者所说的“破例”吗?细细分析入选的陶诗陶文可知,这些诗文“辞采精拔”合乎《文选》选文标准;还可以窥见萧统不只重“辞藻”,还重“风教”的文学趣味,这对我们研究《文选》的选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文本中强烈地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回归意识。归去来兮、辞官归田,此种形式的回归已为古今研究者大加阐发。而另一种回归,甚至可以说是更为本源的回归,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陶渊明心灵深处的远古情结。本文即从回归表现和原因探析两大方面阐释陶渊明对远古自然之世的追怀。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其田园诗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热门。笔者基于2008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从和谐观、农业观、自然观、美学观、比较研究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陶渊明诗歌的研究状况,指出其研究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鸟意象揭示丰富的思想内涵,鸟成为他一生心灵轨迹生动的反映和写照.研究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对于把握陶渊明诗歌创作轨迹的变化,进一步认陶渊明伟大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作为一个深受儒道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他在人生道路上积极承担着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并因此对历史和人生的悲剧性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本文以陶渊明的悲剧意识为切入点,围绕悲剧意识所包含的三个心理层面展开讨论,证明陶渊明是一位一生之中都在悲剧性人生中对抗悲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晋宋时代著名的诗人、辞赋散文家。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品,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诗,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焕发;而他的人格则蕴含在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中。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孰能为此乎?”(《陶渊明集序》)宋代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笔下有大量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象渗透的结果。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善于抒发田园隐逸之乐,谢灵运长于刻画山水景色之美;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本文试图从审美追求、语言艺术、题材形式、意境创造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其诗歌审美艺术转变。  相似文献   

19.
略论陶渊明     
本文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他的诗歌艺术特色作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探讨了陶渊明歌颂隐逸酷爱饮酒、“逃禄而归耕”的社会原因。笔者还为认“桃花源”是陶渊明生平抱负的美丽花朵被风吹雨打之后残存的一片理想花瓣;蕴涵着幻想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主张人人劳动,实现社会和谐与憧憬大同天堂的想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冲破黑暗、反对战乱、寻找光明和向往安宁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20.
一千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陶渊明始终是一个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的人。他的诗歌平淡而自然,不带丝毫的矫揉造作。陶渊明以这两个方面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人学子,为后世的失意士大夫构筑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精神家园。这是陶渊明显露给历史的一面。但是在对陶渊明的家庭、教育、仕途、生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政治方面进行完整而真实的深入探究之后,不难发现:在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背后,我们分明看见了他的壮志难酬之叹和贫困潦倒之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