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并按照学分进行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最终由哈佛大学定型,并在美国逐步完善被高校广泛采用。选课制也称选科制或选修制,它是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没有选课制的学分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  相似文献   

2.
试议学分制     
试议学分制王松柏一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以学分(Credit)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产生、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实行选课制的是德国,而这种制度的发展和改进却在美国。所谓选课制(Elec...  相似文献   

3.
学分制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分制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制度陈列,林人妥一、学分制是市场经济下大学教学活动的必然选择学分制,是高校的一种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它的最初形式是选课制。当时的美...  相似文献   

4.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选课制为基础用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随选课制(或选科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18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欧美国家的一些高等学校产生了选课制,此后该制度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明  江涛 《教育与职业》2004,(23):15-17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学分制最早出现于德国,1872年之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得以逐步推广和完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的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选课制蓬勃兴起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广义地讲,学分  相似文献   

6.
学分制下学分绩点的度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因此,选课、学分、学分绩点制是构成学分制的三大要素。其中,学分绩点制用以显示学生每门学科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  相似文献   

7.
一、学分制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发源于德国,发展并成熟于美国.它是指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特点是淡化传统的班级概念,实行选课制、弹性学制,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学分制的含义及基本特点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发源于德国,发展并成熟于美国。它是指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分制条件下学籍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分制是基于选课制,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并且按照学分进行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是学分制的两大基本特征,也是高校学分制的灵魂所在,体现了高等教育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学分制起源于100多年前,如今已呈现程序化、系统化和成熟化的特点,但也出现了发展中的瓶颈。比如学分的计量方法不太科学,选课的程序非常繁琐,有的高校因为信息化程度不高而没有实现真正的弹性学制,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学分制及其改革现状分析 学分制(credit system)的发展溯其根源,起源于选课制(elective system)的产生和发展,它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对应。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之后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实行了选课制。1872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Eliot Charle William)提出:人的能力、素质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他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而选课制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置,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或制度 ,分析集美大学几年来推行学分制状况 ,探究集美大学学分制的管理近期可向公共基础课实行选课选教师制、推行“双专业、主辅修”制、按学分收取学费、采用学分互换制等等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12.
学分制一般被认为是于1872年产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它不是继学年制之后出现的,而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课制导致了学分制,所以,学分制在西方通常被称为选课制或选科制(Elective system),而很少称为学分制(credit system)。后来在美国得以发展和全面推广,并大致经历了选课制的诞生、学分制的确立以及中学学分制的确立三个阶段。目前,普通高中学分制已在我国  相似文献   

13.
学分制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之一,特别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如此。目前在我国,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深化中。 一、学分制和我国学分制的特点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贯彻“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并  相似文献   

14.
探索一 构建素质学分制,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分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有别于学年制的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生读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方能毕业而形成的学业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建立一种符合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在学分制中,学  相似文献   

15.
胡垚 《学子》2014,(5):74-75
选课制所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它的不断推广和深化而产生的。作为我国高校改革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介绍学分制和选课制,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学分制条件下的选课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此希望高校学分制条件下的选课制能够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6.
选课制度是学分制度的重要环节,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建立完善的选课管理机制是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的重点,适应学分制发展的选课制的管理与实践可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选课制作为学分制的基础和核心,只有不断完善选课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学分制的全面实施。通过深入分析实施选课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排选课模式以及完善选课运行机制的策略,从而保证学分制条件下的选课制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学分制最早出现于德国,1872年之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得以逐步推广和完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的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选课制蓬勃兴起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广义地讲,学分制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浅谈学分制形式下的计算机教学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分制作为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政治形势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自身条件以及改革和发展的变化,波浪式地、动态地发展变化着。即使在最早推行学分制的美国,也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分制学校。我们只有结合国情和校情,结合我国原有学年制的优点,吸收、借鉴国内外学分制的长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探索,勇于实践,才能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能很好服务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功能的学分制,这便是我们实施学分制的宗旨。选课制是产生学分制的基础,是实行学分制最核心的内容。选课制的引入…  相似文献   

20.
<正>一、背景学分是一种衡量学生课程学习量的标准计量单位。也叫"卡内基单位""学期学分时"或"季度学分时"。关于学分制,《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管理辞典》《高等教育辞典》都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定义。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它以选课制为前提,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并以量化的分值方式来记录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