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们学习写作文时会经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苦恼,那就是:什么是可以写的。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去看海口火车站》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海口火车站根本就没有建好,甚至还没有开始施工,那一天,“我”和妈妈说是去看火车站,还不如说是去郊外的海边玩了玩。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它当作一般的郊游来写,而一定要写“去看火车站”呢?那是因为作者的心中确实割舍不下这个火车站。于是,这篇文章就多了一点欣喜与好奇,多了一份企盼与等待;至于读者,可能还多了一点遗憾与失落。很显然,这跟一篇单纯写郊游的文章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的社会生活内容加上他的写作目的(意图)。老师教学,只要认真地抓住这个认识去教,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概括中心思想的规律。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我就问学生,这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又问,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样几经反复,学生就悟出了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中心内容 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是否可称  相似文献   

3.
话题作文,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总以为它范围宽,容易立意,甚至有的考生还认为可以模仿以前所读的范文来写。殊不知,这样想恰恰是掉进了一个陷阱。因为这样一来,反而会使自己的文章立意单薄、缺乏深度、没有个性、人云亦云。那么,面对考场上的话题作文,到底该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立意深刻起来呢?在给文章立意时,作者要具有多方面考虑事物表面层次和深层次的意识,要充分抓住话题内容的深层内涵来写。如以“镜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若你的立意定位在其表面层次———实物“镜子”上,那么很明显它的层次不高,思想不够深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个性也就…  相似文献   

4.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5.
读了刘心武这篇文章,不由大呼:“过瘾!”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也可以当做小说来读,文章中无论写人或记事都那样引人入胜,人物的形象写得鲜明生动,让人叫绝。记叙文有写人为主的,也有以写事为主的。刘心武这篇散文从《温哥华》的标题上看,似乎是写加拿大的名城温哥华的,其实作者是写绰号叫“温哥华”的这个人。写人重要的是要塑造好人物形象。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如果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像众所周知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三国演义》选自《作文世界》2003年第6期责任编辑/诺 陶中…  相似文献   

6.
本刊在今年第6期发表了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写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第7—8期发表了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写的“课程改革2005”,这两篇文章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正确认识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本期发表了南宁天桃实验学校黄世忠老师写的“新课程改革,为谁而妩媚?”作者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本刊组织了部分老师对以上文章,即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课改”进行了讨论。相信这对每一个置身课改、关心课改的人都会有所触动。我们希望广大教师,特别是现在正在亲身实践课改的教师都来参加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我们在思想上对课改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在实践中能越来越正确地实施新课程。  相似文献   

7.
“不求甚解”是《不求甚解》的核心概念,读这篇文章要注意这个核心概念内涵的前后变化. 文章第1自然段指出了立论的基础.作者写这篇文章针对的现象是“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语境中的“不求甚解”应理解为“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是“不求甚解”在文中的第一种理解.作者对此表达的态度是“其实也不尽然”.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老先生在《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一文中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又说:“作者写这一篇,思想是怎样开展的?换句话说,是怎样一步接着一步想的?如果能够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对读和写都有很大的好处。”叶老还强调指出:注意思路的开展,是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六月     
六月是冰淇淋六月是泡泡糖六月被我们嚼得甜甜的啊,甜甜的六月哟六月的阳光是火辣辣的我们和阳光一起奔跑我们学会了读阳光我们也学会了读雷雨六月摇着小手我们要去远方,去远方啊,甜甜的六月哟是祖国给予我们的这首诗把六月写得甜甜的,也把我们写得好好的,我们爱美,我们爱笑,我们会奔跑,我们会憧憬……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吗?“读”本是动词,一般指阅读,可作者却巧妙地写成“读阳光”、“读雷雨”,使语言更具表现力,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六月@钟代华~~  相似文献   

10.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一九六一年。当时由于我们工作中出现了“左”的错误,使国民经济极端困难,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乘机对我国施加压力,在这严重的困难面前,是挺起腰杆,坚持民族气节?还是悲观失望,甘当软骨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一方面认  相似文献   

11.
怎样来称呼“人”自身这一族类呢?现成的提法是有的,什么“人为万物之灵”啦,什么“人是思维的动物”啦。不错的,这些已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没错。但是,有没有更新、更恰切、更有启示意义的说法呢?有的。手头就有一本美国社会学大师房龙写的《人类征服的故事》,开宗明义就是“人类又称发明家”这一有趣、有味、有思想深度的提法。我们初一的心理教材不是讲到了“上进心”吗?可以相信,读了房龙的这篇文章,是会使你弄懂“上进”与“发明”之间的亲缘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老"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从我们所读的来稿中看,现在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似乎功力还有所欠缺,尤其在写人方面很少有写得好的。为此,我们特地推荐张帆同学的《中国“法老”》。作者记叙的是老师的故事。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刻画出老师的生动形象,描绘出老师的个性,使文章富于艺术性。在记叙人物的写作中,很重要的是要写好人物性格。作者写“法老”时,能抓住老师的相貌特征和他的个性来写。例如,作者写他在上课时,走进教室的情态:安坐、抽“戒尺”、扇扇等动作,在不经意间表现出老师的个性,写得有趣、有味。作者还在“法老”老师对教学的认真上并有一套教学方法上去写他。学生之所以佩服老师,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法老”老师对教学是严格的,也有一套方法,使他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赢得学生的信赖。此外,作者十分生动地写出了“法老”老师的多才多艺,在另一个侧面勾勒出他的形象。作者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也有很强的表现能力,把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和多才多艺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看到了活生生的老师的形象。作品文字简练明快,亦庄亦谐,当你读这篇文章时,相信你一定会忍俊不禁的。  相似文献   

13.
【总体阅读思考】读这篇文章的标题,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庄稼的朋友和敌人”指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阅读此文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此后,标题的“朋友和敌人”这个联合词组作中心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思考:这篇文章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其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值得认真一读。 它虽然只反映了一节课中的一个问题,但基本上说清了要教好自然课,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学习大纲,如何针对学生实际,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正如作者所说的“别出心裁地变新招”。 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认真一读,还因为它不是“做”出来的。作者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学、想、做的结果和过程娓娓道来,我们从中却能够可信地看出他的心血,他的认真与勤奋和这节课的实际效果。其中没有费解的术语和深奥的理论,却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无论这节课成功与不足,都可以使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发。 我们欢迎大家多写这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师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板书)“话题作文” ,大家一起读一遍。生 :(齐读)师 :你们读了这个题目之后有什么疑问?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我们过去的作文有什么区别?话题作文怎样写……评析】话题作文是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作文形式 ,教者首先激疑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 :什么是话题作文呢?大家一起学习几篇文章。生朗读第一篇文章 :《会说话的眼睛》师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会说话的眼睛》 ;谢老师的眼睛会“说话”)(生朗读第二篇文章 :《她真像妈妈》)师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主要写…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作文指导经验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读时不忘“写” ,写时想到“读”。一、读时不忘“写”简单地说 ,就是阅读时能够提笔写一写。我们见到不少这样的学生 ,他们虽也经常看一些课外书籍 ,但每次作文仍不知所措。这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只读不“写”有关系。没有“写” ,就缺乏积累 ;没有积累 ,也就苦于下笔了。因此 ,阅读时必须有所“写”。只有“写”了 ,才会对所读留有深刻的印象。那么 ,写什么呢 ?一般可分以下两方面 :1.原文摘录当然不是一味地抄写 ,而是有所选择的。摘录文章中…  相似文献   

17.
《废墟》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作者的视角独特,澎湃的激情从字里行间喷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浸透了作者复杂而丰沛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在不长的篇幅中包孕了作者对历史、对文化的深沉思索。瓦砾碎砖,断壁残垣,荒凉的废墟使作者联想到历史的演进轨迹。在作者看来,“废墟昭示着沧桑”,记载着人类奋斗进程中的失败与失落;失败并非终点,它也是起点,是过程,是进化的长链中的环扣。在作者眼里,废墟不是文明的归宿,而是现代文明脱胎而出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8.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据教材的“序”和教学实践之“得失”,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抓住怎样读懂一篇文章和怎样写好一篇作文这个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和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四年级应侧重于怎样读懂,五年级则侧重于怎样写好。读懂和写好是相互渗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最初作文一般都是“从我做起”,写“我”的所见所闻,所痛所快。这一点,没有人会怀疑。不错,在一篇文章或作品中,以当事人的身分、口吻叙述事情经过,便于作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自然亲切。但在不同的文章或作品中,“我”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作文漫话     
一提起写作文,很多同学就会伤脑筋,认为是苦差事,愁眉苦脸无从下笔。“一怕读外文,二怕写作文”。就是写了,也是几句话、几段文字就完了,总觉得没什么可写;或是东摘一句,西抄一句,千篇一律,读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没有什么新意。这不,又有很多同学抱怨:“到底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啊?”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