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选择一种课程模式,意味着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选择了相应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实施指导思想、课程管理思想和方式,是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课程改革实效的举措。形成并完善符合国情的职教课程模式及其理论体系,用现代职教课程理论武装课程开发人员和一线干部、教师,是职业教育自我完善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鄢彩玲 《职教论坛》2023,(11):39-46
课程纵向贯通是我国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重点和难点。为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纵向贯通课程影响因素,文章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个维度构建课程衔接效果、课程难度和课程满意度的测量指标,将课程内容、课程学时量以及课程学习顺序安排作为课程结构评价指标,并以就业和升学划分学习目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开展路径分析、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我国职业教育纵向贯通课程衔接效果和总体满意度评价一般,对课程结构和难度设置感到满意,其中,我国职业教育纵向贯通课程满意度显著受到课程自身设计的影响,同时学习目标会调节课程自身设计与课程满意度间的关系。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纵向贯通课程,提出科学设计课程整体结构,有效衔接各层次课程和深度链接学生就业需求与课程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德育课程及其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课程具有课程的本质,同时也具备课程的本体功能和基本功能,因此,德育课程应该属于课程范畴。但另一方面,德育课程又在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我国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结构中的主要问题,认为推进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结构重建,是破解二级学科课程设置的组织壁垒和加强博士生学术科研系统化训练的迫切需要。借鉴美国课程设置的做法,提出要重新思考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主要原则,增设研究方法类课程,强化学位论文指导课程,基于一级学科构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方向核心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和研究专题课程五个课程模块,以学科基础课程为根基,以方向核心课程为主体,以跨学科交叉课程和研究专题课程为双翼构建开放灵活的课程平台,为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和培育一流博士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服务。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课程按照授课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正式纳入学生课表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是指课程表之外的一切教育活动。按照课程管理模式分类,课程又可以分为国家性的基础性必修课程、地方性选修课程、校本类课程、  相似文献   

6.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在课程运作中融入自身的理解、经验、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由此产生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教师运作的课程”。“教师运作的课程”具有生命体验性、动态生成性、独特艺术性,是学生本位的课程。“教师运作的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转型和整合,也是其重要补充。提倡“教师运作的课程”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课程意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是改革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在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教师是课程的研制者。教师在地方课程设置,尤其是在校本课程设置中大有作为。第二,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再好的课程,必须经由教师去实施。第三,教师是课程的评价者。教师在课程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的取舍、教材的编排和体例等方面的意见及看法,对课程建设是十分有益的。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是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再造和课程评价的源泉、前提和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通常把中学分为职业科、学术科和普通科三类。从课程设置比例来说,学术教育中语言、社会科学、数学、科学和外国语等普通课程的比例占绝对优势,其次开设少量的实践课程,不开设技术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升入大学作准备;普通教育以普通课程为主体,要求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此外开设有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和少量的技术课程;职业教育是以普通课程和技术课程为主体,同时开设少量的实践课程,它主要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作准备。  相似文献   

9.
刘英 《宁夏教育》2007,(3):78-78
杨明全在《试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中认为: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的总称,它的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目标。这一定义强调,课程领导具有普遍性。郑先俐、靳玉乐在《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中认为:课程领导注重课程权力共享,集权与分权的均衡,它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作是课程领导的主体,使他们能广泛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扩大课程领导的参与面.实现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课程实施是用行动来实现预期课程的理想,使之成为教育现实。课程实施既是教育理想的具体化过程,同时也是调整、完善课程(方案)的过程,影响课程实施有诸多因素和环节,教师和教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方面,教师对课程方案的(认同)态度,对课程意义、本质的理解程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实施课程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都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一、课程设置的原则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着眼于培训对象未来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新一轮课改就处于未来的首站,它将为教师表现才华、展示专业水平提供一个崭新的舞台,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首先要…  相似文献   

11.
论个体知识视野中的课程观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认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知识进步和课程创新需要重新审视现代课程理论,树立课程创新新视角,不断增强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和开放性理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及体验,引导个体知识在课程体系中获得个体的完善、进化、生成、创造的机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课程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课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反映信息社会的文化特性和人才需求规格,反映出信息化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知识。课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的要素——信息技术,它是能动的,课程要反映全新的信息技术观。全面、系统地把握课程信息化,应从多纬度、多视角分析课程信息化,从而形成课程信息化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13.
规划学校课程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获得的课程权力,它体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在学校一级的延续和深入。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中需要以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变革理论、学校现状和学校愿景为基础,对学校的课程愿景、组织团队以及课程的诸多方案做出规划。规划学校课程可以采取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等策略进行。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课程规划同样重要,是学校课程理想与学校现状不断磨合的过程。它需要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提升这些因素做出努力,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研究、评价与调整等行为,以进一步拓展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综合课程、课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是逐步深入与完善的,由不合理到比较合理。课程结构改革首先把活动粪课程正式作为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同学科类课程相辅相成,然后在学科类课程中又分为必修课程和多种选修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及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综合课程改革在各省市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综合课程的设置减少了学科门类和内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但这些方面的改革,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隐性的校本课程的含义 对于课程,因其制定机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课程,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相似文献   

16.
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在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研究中,学生课程资源被学界和教育实施者忽视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不仅表现为它是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不定期表现为学生进入课堂前的预设性课程资源和在课程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地整合、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师课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课程素养主要由课程思想、课程知识、课程能力组成,是课程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对10所普通中学教师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较多中学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知识缺乏,课程能力不高,课程素养有待提高。注重端正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想、加强教师课程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把课程思想和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是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素养的几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这两类课程对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变革活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质量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已成为新时代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的必然要求。推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高质量实施,需要强化两类课程设置的育人立意,并与国家课程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高质量实施的深化行动路径包括:准确把握两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两类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协调配合,丰富创新两类课程的载体形态,全面推动两类课程的规范实施,深入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弹性选课需要依托适于选课的模块化课程模式,不同的课程模式源自于不同的课程形态,并反映其课程观念。不同的课程,对弹性选课有不同的影响。发达国家和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选修课的诞生与演变,均说明了课程形态及其观念对选修课设置的影响和制约。源自于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中心的核心课程的多种职教课程模式,引发了我国职教界对课程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开发的深层次思考。弹性选课需要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多元整合型课程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两个阶段均采用了模块式设计,适于弹性选课,并已在实践中进行了多年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充足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保障,各地区、各学校和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眼中不能只有课程资源的硬件设施部分、条件性资源部分,更不能消极等待所谓条件“具备”后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而应当树立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根据本地、本校和师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而避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狭隘化和浅表化。文中从七个方面探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