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课程在不断的改革,学生的体质却在不断的下降,说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提倡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体质为基本目标来探索和实践高校体育。  相似文献   

2.
对弱智学生肢体功能进行体育康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智学生当中有一部分人存在着肢体功能障碍,这使得他们对生活的适应更加困难.本文采用实验法,对3名患有上下肢功能障碍的弱智学生进行体育康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体育康复使畸形的肢体得到一定的矫正,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弱智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理能力,增强了生活的乐趣和信心.这说明体育康复是使弱智学生身心康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东省一些普通高校新生体育素养的追踪调查,发现入校新生除了体育素养较差外,视力状况令人担忧,近视率高达78.9%,说明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工作较薄弱。建议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而向素质教育转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并注意用眼卫生,减少近视眼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当今学校体育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多年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难辞其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从立论、理论准备,到实验、推广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不良后果。对健康与体质、兴趣的迎合与培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等关系做了理论澄清,对竞技体育进入学校,学校体育中体现国家意志等问题做了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5.
社区体育若干界说辨析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和逻辑学的有关原理对目前社区体育的各类界说进行了辨析,研究结果表明,以系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思维方式,从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形式这三个纬度来认识社区体育是符合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和逻辑学的有关原理的。在此基础上就社区体育的界限、基本特性和构成要素这三个基本问题作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利用多功能图片和总结要领口诀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1999年苏州大学构建了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十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运动锻炼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对于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的宗旨是行之有效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家教委最近几年陆续颁布、实施了大学生、中学生及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这一举措在世界各国尚无先例.本文对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因、意义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侧重对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效呆进行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通过实施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在较大范围内促进了广大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重视体育,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体育的条件,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但是,也有一些学校不能严格执行体育合格标准,影响了体育合格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完善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体育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首都体育学院2006级544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新生的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P〈0.01);除了在躯体化、敌对和其他(包括饮食和睡眠情况)三个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余诸因子分均高于体育专业学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民族传统体育系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七个因子上的均分也明显高于其他体育专业新生(P〈0.05或P〈0.01)。这说明体育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专业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说明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键康的目的,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多种能力,以适应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说明终身体育及终身体育思想,并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两者的相互关系,明确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得高校体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服务。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分析体育与人格的关系,总结出体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说明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并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进行了一定的归纳。  相似文献   

13.
从高师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态度(认知、情感、行为)的视角思考高师终身体育教育的问题,提出终身体育态度的内涵;基于学校教育这一特定阶段来探讨高师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形成的心理特征及其关系,认为"知、情、意"等因素对高师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能力是体育院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各体育院系在这方面都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较低的问题还是未能加以解决,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实践,对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确定,对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较低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基本条件和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构成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文献综述等8项因素为最基本因素;培养其能力的最理想途径是将各科教学中的有意识培养与体育运动实践锻炼的尝试和体育科研方法课的合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认为创造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是培养学生良好科研能力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现实,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师资及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指出未能突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未能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紧密结合、未能处理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培养与发展的关系、对教育实践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缺少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与培养等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理清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合格体育师资以及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入手,解析了阳光体育内涵,透析其效能,并从学校体育所处社会生态环境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三方,分析了阳光体育推行过程中遭遇到的阻力。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态学观点,提出了确保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要求,即1.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是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2.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3.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是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趣味性对青少年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本研究从游戏的娱乐性、思想性、实用性三方面来阐述了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并对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进行了表述。从而说明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不但能搞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还能增强壮青少年的体质。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体育健身方案,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体育锻炼原理、原则与方法为指导,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科学实用且能持之以恒的健身方案。学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实际上是学生长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与进行体育锻炼实践的具体成果,也是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把实施学生体育健身方案列为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之一,这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是值得再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如果说这个观点能够确立,则很可能会对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制订与修改,以至于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校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及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已日益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就高校女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以求为提高高校女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掌握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动机是引导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一些建议。这对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