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经》的英译本种类繁多,研究角度多种多样,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对《诗经》的英译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做了详尽的梳理,对重要的相关研究做了评析,以期清晰总结《诗经》英译研究的大致情况,发现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而很多学者对其诗篇深究不已,对《诗经》的解释一是以礼说《诗经》,一是以诗释《诗经》,这里谈谈以诗释《诗经》。以诗释《诗经》就是视《诗经》为文学作品,如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就是既要谈其诗的思想性,又要感悟诗的  相似文献   

4.
《庄子》称道的逍遥境界,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的最终归宿出现,其内涵在全书中一以贯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楚辞中出现的逍遥,则有两种类型,一种以《离骚》、《九章》为代表,展示的是对人生归宿的寻觅以及理想破灭的悲伤,其主角是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游子;另一种以《九歌》为代表,逍遥指临时驻留的愉悦状态。《庄子》的逍遥境界,是对《诗经》的继承,进而又作了改造和提升。楚辞中逍遥的第二种意蕴,与《诗经》一脉相通,而第一种内涵则是对《诗经》逍遥境界的颠覆,但部分细节也有《诗经》逍遥意蕴的遗痕。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可歌、可舞、可诵,开了语用美的先河。本文就《诗经》的社会背景及其所反映的祭祀文化、礼乐文化以及它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创造等方面,从语用学中最重要的礼貌原则入手,旨在揭示《诗经》是语用美真正的发端,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诗经国风》的整体风格、《蒹葭》本身的内容、形式及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的特质等三方面论证了《蒹葭》是一首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对历来众说纷纭的《蒹葭》主题思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又引用《诗经》中其他两首著名的爱情诗加以佐证,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富于表现力的叠音词的大量使用也是《诗经》的显著特点。叠音词作为先秦复音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先秦汉语双音化的方式,也对理解《诗经》文意颇有益处。本文以《诗经》叠音词为研究对象,谨就叠音词产生的原因、叠音词的分类及叠音词的语法功能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以金人瑞、贺贻孙、王夫之等为代表,上承中晚明戴君恩、钟惺等以"臆"说《诗》的余绪,挣脱"经"的束缚,充分张扬诠释主体的主动性,潜入《诗经》的艺术世界,展开想象,实现了艺术再创造。这种诠释符合文学规律,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为《诗经》学尤其是为文学诠释《诗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诗经》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有关《诗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开了五届,可谓盛况空前。从《诗经》文献研究、社会历史研究、文艺研究、传播研究、学术史研究这五个方面,对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134篇论文作一述评,以便使学术界对当前《诗经》研究的进展有一定了解。  相似文献   

11.
《诗经》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可谓卓越不凡.《诗经》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女性.《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塑造的思妇的形象深入人心、动人心弦.但两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本文通过对比《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并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探讨诗经时代到东汉末年女性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诗经》、《论语》等上古文献中都存在不少重叠词,这些重叠词的研究在汉语词汇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论语》重叠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指出了其构成形式,分析了这些重叠词的特殊表意功能,并对《论语》重叠词远比《诗经》重叠词少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齐鲁两国作为周初分封于东方的两大重要诸侯国,在建国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传统民俗以及封君治国方略的不同,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以开放务实见称,鲁文化则以厚重严谨闻名。下面拟从对《诗经》中《齐风》《鲁颂》和等同于鲁风的《豳风》的研读来粗浅归纳《诗经》里齐文化与鲁文化在经济、政治、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自汉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对《诗经》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脚步,其著述汗牛充栋,或考据、或训诂、或章句,可谓人丁兴旺。而今福建莆田人士陈禅心先生《十月集》另辟蹊径,则是《诗经》领域的可贵探索,从而使古老的《诗经》焕发了青春的活力。陈禅心先生,现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黄埔军校福建省莆田市同学会顾问、世界汉诗协会、中华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6.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诗经》完整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考索揭示这种编排体例,对正确认识此书的释《诗》性质,追寻其卷次增改的踪迹,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集中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和礼乐文化精神。自周代以来,《诗经》一直被作为教材使用;一直到现在,《诗经》中的一些经典诗篇仍然被选入大中小学课本。因此,在大学开设“《诗经》研究”课程并且建设成为思政示范课就非常有必要。《诗经》中的很多诗歌体现了周人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我们应当大力挖掘《诗经》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并且有机融入到“《诗经》研究”思政示范课程中,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经·豳风》研究论文的文本分析,从语言学、历史文化学、文艺美学等角度对《诗经·豳风》专题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梳理、论述。  相似文献   

19.
鱼意象是《诗经》意象群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展示上古社会的生活和文化。在先民看来,鱼意象既包括象征谷物丰收、寓意女子多孕,还象征恋爱中的配偶、体现宴会的丰盛。从闻一多、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家井真对鱼意象的观点入手,分析《诗经》中出现的鱼意象,对于了解《诗经》文化、管窥上古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经稗疏》是王夫之《诗经》学著作之一,主要涉及考据,其考据原则和方法既体现着明清之际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并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同期众多《诗经》考据学著作中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