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汇川 《武当》2000,(10):13-13
我练太极拳已有28个年头了。见过的高手名师也不少,但真正能让我体会到太极拳拳谱里所说的,理论在实际中能运用得很好的人,却仅有一二。前年我有幸在邯郸遇见了河南温县赵堡镇土生土长的王庆升老师,通过与他的接触,使我从他打的太极拳里真正  相似文献   

2.
1992年秋天.正值新疆瓜果飘香的金秋季节,我有幸应邀赴新为全疆太极拳高级学习班讲课。短短的一周里。对教练、骨干们精益求精的奋斗精神,对理事们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对新疆太极拳协会的健康发展趋势,以及新疆各族太极拳友们那股热情和诚意。使我感到新疆太极拳协会是一个了不起  相似文献   

3.
笔者2001年退休,开始学习太极拳。6年来,我三次到澳大利亚,竟然成了澳大利亚一家老年中心和一所教堂的太极拳义务教练。  相似文献   

4.
应美国武术总会的邀请,2007年10月18日,我随同父母来到美国。父母这么多年来一直四处奔波全力推广太极拳,几乎每年都要在这个时候到美国讲学。空中长途飞行的劳累使是我意识到父母这么多年来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国内外是何等辛苦。我们到美国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分别到了奥尔布尼、波斯顿、堪萨斯,纽约、亚特兰大、华盛顿等地,所到之处受到太极拳爱好者们的热烈欢迎和朋友们的热情款待,令我深切感受到大洋彼岸的人们对太极拳的热爱、执著;我为自己国家有这么优秀的民族文化而深感自豪和骄傲。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从产生、发展并普及到今天,凝聚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并在太极拳推广普及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太极拳及其文化的发展。但太极拳究竟好在哪里,却存在很多片面的认识,这里着重从下面几个方面简述之,以使广大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了解太极拳,练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运动在中国已经源远流长,而如今做为一种中国文化,她在世界上也已广为流传。 1993年秋,作为一名中国体育教育的访问学者,我赴加拿大和美国居住了9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对太极拳运动在北美的开展有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在一所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以及该市的华人协会和太极中心从事了一段时间的中国功夫和太极拳教学,同时也拜读了许多有关太极拳运动的英文书刊。  相似文献   

8.
终生难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开始学练太极拳,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从一个不谙太极拳为何物的学生,成为一名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一个拥有中国武术六段段位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多次参加过北京市、全国太极拳比赛和市里举办的大型太极拳表演,亲历了取得冠军的激动和喜悦,领略了中华武术的风采和神韵。然而更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两次不同寻常的万人太极拳表演。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4,(4):14-15
开春以后,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越发地忙碌起来了。除了雷打不动的每周一、四晚上到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太极拳俱乐部教授太极拳,以及周六到中山公园太极拳辅导站课徒授业外,崔仲三先生还和北京电视台“京城健身潮”栏目合作,进行电视太极拳教学。这个电视太极拳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在摄影棚里录制节日,而是走人居民社区,进行现场教学,直接把太  相似文献   

10.
刘肖娟 《精武》2009,(10):49-49
我跟刘治良师傅学习李氏形意太极拳刚好五个月。今天向朋友介绍李氏形意太极拳时,我要用“神奇”这个词来形容它。是的,它是非凡的,在我身上,确实有神奇的功效,让我受益良多,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学拳后的种种改变。  相似文献   

11.
我的名字叫扎西。扎西,在藏语里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而我现在的吉祥、如意都是太极拳给我带来的,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有今天,全靠太极拳,全靠赵斌老师。”  相似文献   

12.
陆智东 《武当》2010,(11):18-18
恢复高考后第三年,我考上了广西中医学院。当时学院里锻炼之风很盛,有打球的,有做操的,还有象征性长跑的,操场上还有很多打太极拳的老师和学兄。大二的时候,老师开始给我们教太极拳,从此我就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简化太极拳满足不了我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就和几个同学到人民公园寻师学艺,并有缘得拜当时的广西自治区武协秘书长谭卫广老师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3.
郑正之 《中华武术》2004,(12):28-29
1933年武派太极拳名师郝少如(注①)应常州国术馆长徐震(哲东)(注②)邀请专程由上海到常州教拳,我因身体较弱,欲强健体魄,就参加了学习。学员多是中年人,唯我年幼,仅13岁。可能是我与太极拳有缘份吧,我从学习的第一天起就热爱上了这一别有神韵的拳艺。当时武派太极拳96式详细图解说明还没有出台,教学完全赖身教言传,每个学员都获得油印《太极拳谱》一本,这本油印拳谱,便成我日后练习太极拳的珍宝,我一直随身携带,细心揣摩,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4.
我自幼爱好武术,在加拿大读中学时,我就开始学习日本的柔道和空手道。当时,柔道和空手道刚刚传到英、美等国,在那里中国武术则很少见。上大学后,我认识了一位练太极拳的老师,开始跟他学习太极拳。在这之前,我对太极拳了解甚少,书本上那些传说中的太极大师们出神入化的功夫,令我心向神往。可是,当时我所接触的太极拳师们的功夫,与我想象中的相去甚远,这让我很失望。  相似文献   

15.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我自幼学练太极拳,迄今已40余年。虽已年近花甲,然身尚轻,体尚健,显然得益于太极拳的长练不辍。抚今追昔,常怀对我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和对杨式太极拳师门的感激之心。近来,师门长辈嘱我追记往事,引我思绪纷纷,于是,记下了我与杨式太极拳一脉南结缘到列入师门的这段奇事。  相似文献   

17.
方庄体育公园仿佛是喧嚣都市中的一片净土。四周围是高楼林立,这里却绿树掩映,独有一番天地。每天从清晨到傍晚, 周围小区的居民都来这里活动筋骨、放松心情。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十分有名的太极拳辅导站,更是吸引了每天达200多人前来强身健体。这个辅导站的学员当中有下至7岁的娃娃,上至 80多岁的老人,从一比一划到有模有样,都能参与到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太极拳辅导班。通过建站8年来的努力,方庄体育公园的这个辅导站为方庄地区普及太极拳上万人次,培养出了  相似文献   

18.
我是珠海市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主席。我们在组织推广太极拳的活动中,有些人批评我们练的是“太极操”。几年来,我们通过学习、研究与摸索,围绕如何缩短从“太极操”到“太极拳”的转化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整理出来,可能对碰到同类问题的单位与个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燕侠 《中华武术》2002,(9):34-35
7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汇集在汾河岸边的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切磋拳艺,传递友谊,共同庆祝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20周年。在与会的来宾中,最受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关注的是各个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们,他们在百忙之中应邀出席了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太极拳表演.让人们欣赏到了精湛的太极拳技艺。六大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会聚晋阳,体现了中国太极拳界的精诚团结,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孙永田 《中华武术》2006,(10):32-32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代太极宗师——孙剑云先生驾鹤西游离开我们三年了:在这些思念的日子里,老人家殷切的话语、慈祥的笑容时常浮现在眼前,她深遂的目光默默地鼓励支持着我为孙式太极拳的发展多做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