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章就“都市”热点有感而发,指出中国已有的城市史知识系统不够完备,难于获取从全景出发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各方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中国都市的眼光,且不重视自下而上观看都市的角度。对于都市文化的个性,注意挖掘传统的地域意识和乡土文化根系,对“现代调整”和都市如何面向现代政治、商业文化的“中国经验”缺乏研究。至于都市文学,需厘清概念,借鉴现代文学与城的五种模式,理解城与人的关联,将都市的市民性、精英性、民众和知识分子及其都市管理者一并思索在内。触摸文学的都市之魂。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城市化的过程,而“都市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上起着无可动摇的引领作用。但都市文化本身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都市文学应该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文化和文学地域学应该区分什么样的边界?都市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应该怎样?本刊就上述疑问及“城市化”思潮中文学的真实处境,都市文学的叙述张力等问题,组织了下面的笔谈,以期把都市文化与文学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都市文学作为当下主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探寻都市、解读都市的生态记录。近年来武汉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与挖掘了武汉的都市文化,但同时也受到其影响与制约。本文即从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武汉都市文学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内在视野”不断扩大。通过对“上海摩登”与“都市乡土”两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与思考,现代文学史日益被视为一个内在连续性的整体,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城市文学独特的主体性。与之对应的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争辩与反拨基础上本土性得以祛魅并再生。由此催生出城市文学新的中心命题和研究范式:“在都市书写中国”并且书写“都市中国”,即在传统与当下的相互观照中,强调本土性、城市性和全球性的共融,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文学与文化传统的接续,以及当下本土经验的生成,实现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只有到了新感觉派的出现,中国的都市文学才真正以令人震撼的面目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倏忽的都市生活是新感觉派追逐的目标,他们把它定格成变幻莫测的艺术画面;都市、都市经验、日本新感觉的影响对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抒写决定意义;都市成就了新感觉派,也毁掉了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6.
讨论中国当下的都市文学,必然地面临一个困惑:我们既难以解读中国当下的都市,又抛撇不下这个充满着诱惑的叙述对象。因而我们会面对着众多的都市文学叙述,却不能达到对当下中国都市的穿透。为此,我们必须探究,为什么我们读不透当下的中国都市文学叙述,障碍是什么?只有对于难以穿透的中国都市的累积性的遮蔽层幛有所认识,我们才能认识与评判当下的中国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7.
都市文化心理对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文化进步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及影响,而文学创作能够很好地反映并体现出这些作用及影响,因此,该文以文学为考察对象并认为都市文化心理的日趋形成主要体现在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之中。因为在创作思想、创作心态上这种都市文化因素已经溶入到文学创作的思想观念及美学追求方面,而且能够体现出某种相对的稳定性和和谐性,反过来说,这种和谐的稳定性表现出就是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志性说明。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的崛起为刺激着个人的生命力的跃动和内在的欲望吁求,同时带来了更深一层的生存困境、思想困惑精神焦虑。都市文化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提供了新的审美空间,文学尤其是小说对都市生活做出了回应。都市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90年代文学(小说)对都市文化的回应是一种多音齐鸣的文化变奏,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内涵呈现多元化、互补、共生的基本格局。每个敏锐的作家都不可能对都市文化无动于衷,都市文化对他们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趣味都形成巨大的冲击。本文试从都市文化的层面探讨我国当代消费文学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正近十余年来,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日益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当代的都市文化研究多认为真正的都市文学是随着近代大都市的发展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我并不专治都市文化和文学,但生活在都市,置身于都市文化之中,接触着从都市产生的文学,即使没有专家的眼光,它也会逼视着你,使你无法回避。于是,我在想一个问题:都市文化的“灵魂”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题记 一切的路都朝向城市去. --[比利时]维尔哈伦 2006年都市文学研究篇什较为丰富,整体上呈现这样一些特征:一、都市及都市文学的研究力度加大,显示了都市文学知识学体系初步建构的实绩.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互参模式与都市文明批判--论沈从文都市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代中国都市文学背景下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认为沈从文通过对都市生命退化、都市道德病态和都市人性虚伪三个层面的描写,体现出都市文明的批判色彩。同时,分析了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创作模式——城乡对立互参的思维方式,都市文明批判的文化资源——湘西乡野文明资源及其文化学文学功能;以原始的乡野文明改造日渐衰老的民族品德和日益扭曲病态的都市人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对“文学地域(地理)学”的研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杨义呼吁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吴福辉勾勒出“京海冲突构造”,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多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近些年来,都市文学的崛起又已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大陆文学最为绮丽耀眼的一道风景,并且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辉煌前途。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发展到当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对都市文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期间也产生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鲜明的现代化都市意识的都市小说并没有随之应运而生。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文学的当下需要的是兼容———反映城乡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互碰撞、相互吸引是当下文学尤其是都市文学所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日都市文学的源头、当代都市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当代都市文学流派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揭示了中日当代都市文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新兴的都市文学应该是面向新兴的市民社会群体,对其新萌生的市民意识的文学书写。作家对个体市民的现代意识的发现和维护,才是决定都市文学书写的现代性程度的关键因素。评论者如果不能看到这种个体社会身份的转换与文学书写的内在联系,就有可能导致当下文学创建活动中批评的缺席。  相似文献   

18.
林耀德的都市诗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之间来回切换,既有对现代主义的追问与批判,又有关于后现代社会的隐喻与戏谑。林耀德以自己的书写方式意欲建构一个所谓的"都市文学神话",并最终将都市文学推向文学话语场,形成新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9.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都市题材文学在中国获得了发展,而乡村题材文学依然占据了文坛主流。中国社会在改变,都市和乡村从对立趋向于相互的渗透和交流融合。随之在当前文学之中出现新的动向。其中创作思维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文学参与文明进程的努力是明显的,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学意义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