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的产生和发展着手引出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概念,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和优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要素,最后简要阐述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2.
Springer带来了混合型开放获取计划Open Choice。更早的时候,Springer就全面开放了BioMed Central和SprigerOpen所出版的期刊。从此,Springer所有的开放获取内容都将在署名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CC-BY)许可证下发布。  相似文献   

3.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作为开放存取运动的一种模式正在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在学术出版领域,出版商却凭籍数字技术加强了对学术资源的控制,为此国际知识共享组织成立Science Commons(SC)分支机构,以知识共享的方式采维护作者和读者的利益。论文详细介绍与科研人员学术发表相关的SC出版计划,以期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科研数据开放共享的潮流势不可挡。随着我国对科研数据开放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探究高校这一“主阵地”中科研人员数据共享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高校科研人员乃至整个社会的科研数据开放共享意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针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研人员展开半结构化访谈,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构建高校科研人员数据开放共享意愿及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高校科研人员数据开放共享意愿主要受成本、风险以及需求等因素影响;相比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的高校科研人员数据开放共享意愿更高。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社会各方有针对性地推动科研数据开放共享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开放科学、开放共享、开放数据三者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通过明晰开放科学、开放共享、开放数据三者关系为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过程]运用规范分析法,在梳理与界定开放科学、开放共享、开放数据的定义与特征的基础上,解析开放科学、开放共享、开放数据之间的两两关系和三者关系。[结果/结论]开放科学、开放共享、开放数据存在三位一体的逻辑关系。开放数据是开放共享和开放科学的物质基础,开放共享是开放数据与开放科学之间的桥梁,开放科学是开放数据和开放共享的最终目标。不同利益相关者需要为开放科学尽力,以便全面促进开放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种符合国际潮流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2007年11月26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诞生。信息共享空间位于奉贤校区图书馆六楼,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它整合了互联网络、计算机硬件设施及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以可伸缩性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允许使用者根据一定条件免费使用作品,它基于著作权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既能保护原创者利益又能让使用者合法分享、使用、传播作品的法律机制。发达国家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对知识共享协议的采用,增加了公共领域内的教育和科研资源,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知识鸿沟。  相似文献   

8.
从Commons到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从Commons(共有)理念发展而来,国外图书馆的实践取得了成功.文章在梳理国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认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应定位为-种一站式、开放的、到馆服务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科学数据开放共享领域作者合著网络,并对合著网络的密度、中心性、结构洞和成分指标进行测度分析;在研究核心作者团体的基础上,对该团体的合著网络和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揭示出核心作者团体合著网络特点,并挖掘领域内研究主题,以期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加入PubMed Commons的3种途径以及使用PubMed Commons添加、回复和分享评论的方法,为用户更快地掌握PubMed Commons的使用方法提供帮助,指出了PubMed开放评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Information Commons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摘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中心)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本文论述了IC兴起的背景,分析了其构成和服务模式;并从信息服务模式演变、图书馆功能发挥、信息共有理念等角度对其进行审视,揭示了IC“空间共用、资源共用”、“用户交流互动”、“维护信息共有”等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2.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介绍了IC的概念与类型,然后从实体层的核心构成要素、虚拟层的资源建设和网站建设以及支持层的组织模型、IC服务队伍三个方面论述了IC的构建,最后对IC组织与管理中的IC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评价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化网络化冲击下,基于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服务受到大范围压制,出现明显的“空化”现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阵地服务转型,经历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的发展过程。阵地服务转型主要凸显了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转变和转化。在分析图书馆阵地服务转型挑战、转型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阵地服务转型的实践探索,阐述其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信息共享空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其良好运作的基本保障。人力资源工作由人员构成规划、岗位设置、招聘和培训、评价等构成其框架。目标即是将合适的人员配置到适当的工作岗位上,使其适应工作岗位,并相互合作高效工作。文中以国内外部分机构为实践案例,阐释信息共享空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5.
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解读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本文首先从概念、服务模型、核心服务理念和核心服务方式以及交流策略5个方面分析了Calgary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架构,然后,分别阐述了Calgary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创建过程、服务项目和组成部分以及信息共享空间提供的技术支持,最后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Based on William Birdsall's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Commons (2010), this research moves toward reworking the commons model by integrating classical definitions of the commons with theories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he Information/Learning Commons, and engaged learning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s. This research seeks to enable institutions without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physical renovations projects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in their libraries capable of training students to become citizen-scholars by providing the goal of increasing student ownership over library resources. It argues that prioritiz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within the library may be 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wider cultural commons post-graduation.  相似文献   

17.
科研协同信息空间Research Commons可以看作是Information Commons的延伸,或者是IC的另一种形式,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来促进科学交流与科研合作.综合分析国内外已经开展的RC虚拟网络平台和实体物理空间的服务功能,重点研究RC虚拟网络平台四种主要形式--机构知识库、科研过程协助、主题资源共享和科研数据共享,进一步对RC的现有服务功能进行扩展,提出由科研人员交流平台、图书馆员服务平台、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和用户需求互动平台组成的RC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模式和功能;在分析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国内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应采取渐进式策略;以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为例,介绍大学图书馆信 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情况,指出优势和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Within the past 10 years, comm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 Commons evolved out of the “library as a place” movement and stem from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creased emphasis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hanging student habits and needs. The three levels of commons are information commons, learning commons, and the emerging virtual commons. Libraries implementing commons must consider the impact on reference services and staffing and be prepared for higher than anticipated use. Libraries should use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Commons can revitalize the library by giving it a key role in reaching university strategic goals.  相似文献   

20.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Library opened its Information Commons in January of 2002.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Library developed an in-depth training program to ensure that the individuals staffing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Reference Desk were able to support the varied and complex questions that can be asked in a resource and technology rich environ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that was crea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and share examples of training docu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