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我认识能力、就业压力的认识、辅导获取的途径及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对接率。结果表明: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上存在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就业压力认识有限、高校职规资源有限、职业规划执行不够这五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就业困难问题及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以及根据5个"What"分析法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自己所能做的和环境支持体育专业大学生所能做的,并确定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的最终目标。最后,根据5个"what"分析法制定出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从而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中国大学生职业锚测定量表》对我国5省市5所高校的50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锚类型大多为技术性职业锚,而且缺乏创业精神与挑战意识。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实习理念,鼓励自我创业等方法来改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锚类型单一、就业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广东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提出要从政府、高校、自身等几方面,积极应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期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航 《精武》2013,(21):142-143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普遍共同关注的问题,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范围相对较窄,特别是近几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增大。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进行调查分析,寻找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2013届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提高体育专业教育质量,同时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校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体育工作者,而在今天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为提高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质量,为其提供一个较好的就业平台,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得出学生在专业水平、发展潜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发展,这为学生择业与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自主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欠佳,提出应提高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对策,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以山西省8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去向、信息渠道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率虽然良好,但能成为国家正式事业编制的体育教师较少,毕业生大多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等,针对这些现状相应的提供一些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熊静梅  张亮 《体育科技》2015,(1):140-141,144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自主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欠佳,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身体素质条件有限,课程学习太多,时间太少,场地器材紧缺等方面。提出应提高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加强身体素质练习,找对学习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和考核制度,增强学风与管理制度建设,改善学校场地设施等建议,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莉  刘少英 《体育科技》2014,(2):127-128
体育专业学生“软实力”水平已经制约着学生的就业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对吉首大学体育专业学生"软实力"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了系列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学生“软实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应向毕业生提供就业能力培养与服务、毕业生自身应积极做好就业准备。高校应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实现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随着1999年国家出台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全国高校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而作为体育教育这样的特殊师范专业就业难度更是大,文章以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为调研参考对象,立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深入分析,探索新形势下有效地推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退役专业运动员就业是当前的热点与难点,逐渐兴起的职业培训为解决专业运动员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认为,职业培训是提升退役专业运动员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健全的就业体制是保障.目前,退役专业运动员职业培训中存在各省市发展平衡、经费缺乏、管理体制不畅、运动员自身认识不足等问题,可通过节流开源;保障培训经费;完善培训体制,增强可操作性;提升自我退役意识,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竞教结合,从源头抓教育,大力发展非专职体育运动员的策略,以做好当前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高校体育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提出要从政府、高校、自身等几方面,积极应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期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方面的专家、教师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构建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主因素既体育健康认识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科学锻炼能力、体育适应能力、健康评价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若干对策建议,为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管慧香 《体育科技》2012,(4):154-157,159
当前的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已然不适应形势要求,职业指导工作走向市场化成为发展趋势。职业指导"全程化"模式将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就业心理调适等内容整合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在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侧重,并将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将"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引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始终,对于妥善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大学体育意识现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分析大学生体育意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指出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应成为现阶段高校体育教改的重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若干途径与方法,以寻觅深化高校体育教改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要改变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扩大而就业率下降"的就业现状,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据此,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综述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五所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时间、项目、动机、形式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较高,并能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但是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高校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体育场地不够或场地条件不好、学习生活压力大,没有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没有有关专业的体育知识进行指导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看法观点,旨在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并且为山西省高校体育锻炼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能力培养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能力、健身指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仍是目前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明确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