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决天体运动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除近地卫星外,实际星体的运动轨迹大多为椭圆轨道.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由于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限制,通常把行星或卫星的轨道近似为圆轨道,计算时认为行星或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从而利用学生熟知的圆周运动和动力学知识粗略地认识和分析天体运动知识.常见的天体运动模型有以下...  相似文献   

2.
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动时发现: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并且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为一常数,即R^3/T^2=GM/4π^2。中学范围内研究天体运动时行星轨道近似看作圆,则R表示轨道半径,T代表公转周期,M为太阳质量,这就是名的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该公式同样适用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这时M为地球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相等.其数学表达式为R3/T2=k,其中R为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为公转周期,k是只与中心天体有关的常量.  相似文献   

4.
天体、卫星的实际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遵循开普勒三定律。在近似计算中认为,行星绕恒星或卫星绕行星运转的轨道近似为圆。该部分题  相似文献   

5.
<正>不少学生在学习天体运动时,遇到圆轨道和椭圆轨道上的线速度、周期、加速度比较问题时常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用什么公式去比较.主要原因是对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不清,以及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分不清.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一、同心圆轨道上卫星线速度、周期、加速度的比较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根据万  相似文献   

6.
开普勒第三定律又称周期定律,它是描述行星环绕太阳运动快慢的规律.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第一册第103-104页表述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及其数学D3表达式R^3/T^2=k,并指出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开普勒常量.但教材没有给出开普勒常量k的值,也没有说明其值决定于什么.本文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知识,分析k值决定于什么因素,并说明开普勒定律常量在天体问题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天体、卫星的实际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遵循开普勒三定律。在近似计算中认为,行星绕恒星或卫星绕行星运转的轨道近似为圆。该部分题型多,牵涉到的知识点较广,综合性也较强,对其分析总结基本思路及处理方法,对题型进行必要的探秘,能使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比较卫星在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处的加速度大小或者向心加速度的大小,是关于天体运动这一知识点的高频考点,而卫星的加速度和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又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联系呢?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某卫星沿椭圆轨道绕行星运动,近地点离行星中心的距离为a,远地点离行星中心的距离为b.若行星在近地点的速率为va,则卫星在远地点的速率是多少?  相似文献   

10.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一组相关的向心力公式又提供了天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虽然二者的结合与数学工具(几何中圆与椭圆知识)的同步使用,基本上可以解决涉及天体运动的一般问题,但此时仍有若干相似概念和规律应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卫星做椭圆运动解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体的运动轨迹往往是圆或椭圆,而现行物理教科书中对圆形轨道的介绍较多,轨迹为椭圆的天体运动则介绍甚少.针对参加物理竞赛同学在解答卫星做椭圆运动一类试题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考纲要求考生掌握轨迹为椭圆的天体运动.本文对如何解答此类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天体半径和卫星的轨道半径在中学物理中通常把天体看成一个球体,天体半径就是球的半径,反映了天体的大小。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卫星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圆半径,一般情况下,卫星的轨道半径总是大于该天体的半径。当卫星贴近天体表面运动时,可近似认为轨道半径等于天体半径。  相似文献   

13.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上有很多物质的运动是循环的。大到天体,小至电子,它们永不停息、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着。★天体的循环运动在广袤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按照自己的轨道做循环运动。1609年,开普勒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发表了著名的第一定律。第一定律把太阳的位置精确标定在椭圆焦点上,各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  相似文献   

14.
1.天体运动 假定卫星和宇宙飞船都沿椭圆形轨道围绕一个较大的天体运行,我们把这个较大的天体称为主天体.当宇宙飞船逐渐飞近卫星时,它们就会交换轨道的能量和角动量.因为轨道的能量与角动量的总和是恒定的,如果宇宙飞船得到了更多的轨道能量,那么卫星的轨道能量就会相应减少.而轨道周期的大小和轨道的能量成正比,因此宇宙飞船的轨道周期会延长,卫星的轨道周期会缩短,这就是“弹弓效应”。  相似文献   

15.
顾家国 《物理教师》2008,29(11):13-15
通过对万有引力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是√gR(又称第一宇宙速度),此时卫星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当发射速度达√2gR时(又称第二宇宙速度),卫星以地球球心为焦点作抛物线运动,当然再也不可能返回地球,因为抛物线为非闭合曲线;当发射速度介于√gR和√2gR之间时,卫星作椭圆运动,并随发射速度的增大椭圆越扁,地球为椭圆的一个焦点,发射点为近地点;当卫星速度大于√2gR而小于第三宇宙速度时,它将在地球引力范围内做双曲线运动,当卫星脱离地球引力后,将绕太阳运动成为太阳的一个行星,如果控制发射速度和轨道,它也可成为其他行星的卫星;当发射速度大于第三宇宙速度时,卫星将脱离太阳系的束缚,向其他星系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一、卫星在圆轨道运行问题的处理若卫星分布在不同的圆轨道,比较各物理量的大小,用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即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来处理.由万有引力提供全部向心力,  相似文献   

17.
正[模型概述]所谓"行星"模型指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属圆周运动,但涉及到力和能的知识,属于每年高考必考内容。[模型讲解]例1.卫星做圆周运动,由于大气阻力的作用,其轨道的高度将逐渐变化(由于高度变化很缓慢,变化过程中的任一时刻,仍可认为卫星满足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下述关于卫星运动的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三复习时,遇到一道关于天体运动的练习题,原题如下: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一般是采用“三步走”来实施的:首先利用大推力火箭把卫星(携带推进器)送入近地圆轨道I,运行速率v1,加速度大小a1;经过调整后,启动所携带的推进器一段时间,使卫星进入椭圆转移轨道Ⅱ,沿此轨道运行至A点时的速率vA,加速度大小为aA,  相似文献   

19.
行星在太阳的作用下沿椭圆轨道运动,且行星对太阳的角动量保持不变。因此,行星总在一个平面内运动,它的轨道是一个平面椭圆轨道。行星运动周期T的平方与其椭圆轨道半长轴a的立方之比为常量,即T^2=ka^3。  相似文献   

20.
问题特点:天体实际是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而我们在解天体运动类问题时,都把天体运动看成近似匀速圆周运动.在浩渺的宇宙中提供天体做圆周运动的是万有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