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高师院校中充分挖掘和共享教师隐性知识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丰富教师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剖析影响高师院校教师隐性知识挖掘与共享的因素入手,探讨教师隐性知识挖掘和共享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自迈克尔·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98年著名耶鲁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隐性的专业知识》一书中,列出了在教育、管理和政治等六个领域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教师  相似文献   

3.
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忽视教师的隐性知识,忽视教师的个体经验,忽视教师的知识建构。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应开展“临床教学案例研究”,升华教师的实践经验;倡导“反思教学”,促使教师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组织“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对话与知识共享中建构知识。  相似文献   

4.
1958年,迈克·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在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一书中他对隐性知识与隐性认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后来,国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隐性知识也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教育领域中,“隐性知识”往往以“隐性课程”的面目出现,校园的气息一目了然。笔者想借助数据库中的信息,把国内教育领域中,对隐性知识研究看作一种教育现象,对其作一次分析,试图发现一些特点和问题,期望对以后隐性知识的研究有所启发或帮助。一、数据库的…  相似文献   

5.
2009年第7期的“视点”栏目,我们曾探讨过“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的话题,本期我们继续来关注这一话题。在本期所选的两篇文章中,《教师:权威向智慧的转型》一文论述了当前学界较为关注的“教育智慧”问题;《国内教师隐性暴力行为研究综述》一文综述了当前国内教师隐性暴力行为的研究现状,旨在从另一个角度引起广大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一所中学教师教育的实践为叙述蓝本,撷取10个比较有代表性或比较经典的故事,讲述该校80年来特别是近六年来在教师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显性经验和知识,并力图表征出教师教育方面所隐含的焦虑以及有效控制这些焦虑的策略和隐性知识。同时,在力求提供一所学校教师教育整体实践框架图像的基础上,对学校教师教育中的关键性瓶颈问题作一探讨,以供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英国一学者在其所著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引论中明确提出教育研究“必须牢牢地把根植于学校和课堂,必须和教师的各个方面有直接的切实的联系”,如做不到这点,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育研究从总体上说就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为此,学校教学研究应从“实”字入手,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学校间的知识势差往往与教师这一主要知识载体分布的非均衡性相关,轮岗交流制度的功能实现需要以骨干教师在学校间的流动促进薄弱校教师知识的发展。审视轮岗交流制度下教师知识发展的实际样态发现,组织惰性行为抑制了教师知识获取动力,教育场域差异削弱了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知识位势差距影响了教师知识内化效率。在传统SECI模型的基础上,以轮岗教师知识的转移扩散为关键要素,构建轮岗交流制度下涵盖“潜移默化”“协商对话”“系统整合”“实践反思”四个阶段的教师知识发展模型并解释其内在机理,据此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力图促进薄弱校知识存量的积累与增长,破解区域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难题。  相似文献   

9.
英国一学者在其所著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引论中明确提出教育研究“必须牢牢地把根植于学校和课堂,必须和教师的各个方面有直接的切实的联系”,如做不到这点,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育研究从总体上说就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为此,学校教学研究应从“实”字入手,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陈涵 《文学教育(上)》2009,(16):106-107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书中表达了他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相似文献   

11.
谈谈职教专业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张帮良关键词教育,职业教育,教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没有教师就谈不上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学校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谈不上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12.
TPACK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顺应了时代要求,明确阐明了信息时代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生成特征。现行的教师教育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而TPACK具有的“重视情境、教学实践、教学反思、交流与共享”的教师教育观为克服这些不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TPACK视域出发,结合教学实践,重构了职前教师教育新模式,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教师实践社群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载体,有着传统学校教研组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实践社群为教师提供协同工作、交流和探讨的空间,促进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挖掘,促使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并快速增值,提高教师之间互助协作、资源分享和不断反思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起了教育界的一致关注。如:在苗逢春博士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现状展开的讨论最为激烈;某知名学校校长在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信息技术教师,你会下岗吗?》引起了强烈反响;华东师大教育信息技术系胡小勇在《电脑教育报》上撰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三方面谈了信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教育知识是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丰富、更新和优化教师的教育知识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知识管理则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一条重要途径.知识管理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知识共享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和标志,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组织的知识更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教师个人的教育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必然得到不断更新.促进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知识管理策略有:运用"师徒观摩"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运用"反思教学"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运用"研究课"促进显性知识的隐性化.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个概念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在题为《明日之教师》一文中正式提出,并作出了诠释——“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及教学研究和发展所能考虑的最佳的学校形式”。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借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并实践了建设“教师发展学校”,  相似文献   

17.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更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世界各先进国家无不在积极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使教师的专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而能推进社会的发展。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这三个阶段的连续和统一,并注重彼此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初任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考验的过渡时期。任学印博士的《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对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校本教研”这一名词凸现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时,“教师”已经不自觉地从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中被推到前台。而人们对于“教师”的研究,也在悄然发生着范式的转变:即从解构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到注重教师的完整专业生活,从分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到关注教师在“教育行动”中综合表现出来的实践智慧。毋庸置疑,自从Wittrock(1986)的《教学研究手册》发表以来,教师知识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英国学者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论》一书中明确提出:“它(指教育研究)必须牢牢地把握根植于学校和课堂,必须和教师的各个方面有直接的切实的联系”,“如做不到这点,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育研究从总体上说就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因此,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应从“实”字入手,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06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下发了《关于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意见》,从而确立了校本研修在全区教师教育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策略地位。同年8月由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王德军校长主持申报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被列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全区各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进展状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为课题研究搜集研究素材、提供研究思路,我们设计了此次问卷调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