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2月8日-9日,首届"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协办。会议期间,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港、澳、台等两岸三地的学者会聚复旦,围绕"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媒介素养与公众参与""媒介素养教材编撰及教学成效评估"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  相似文献   

3.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媒介的出现,媒介素养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所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而媒介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本文对2003~2007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文献进行简单的内容分析,试图梳理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特点和趋势,从而发现我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玉 《东南传播》2021,(8):112-115
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这是表征视域下视觉霸权的一种体现.而在当下的数字媒介实践中,个人的媒介接触行为不仅是通过视觉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作为整体的人和媒介交互的过程.在既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通过视觉"看"到的内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主体在传播实践中的其他感知体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媒介素养教育要与媒介环境相适应,在整全性感知方式逐渐复兴的媒介生态中,以视觉文本信息批判为中心媒介素养教育应寻求新的发展可能性.本文结合个体日常数字媒介实践中的情感、技术、身体等重要因素,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超越视觉中心主义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曾凡斌 《新闻知识》2005,5(10):39-42
最近两年,新闻传播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目前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处于对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介绍与分析层面上,很少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进行本土化的反思,而作为一门人社会科学,只有“知识本土化”,才能真正做到关怀中国的现实生活以及生活其中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状况回顾 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在《现代传播》第1期上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并以此作为我国媒介素养研究问题关注的开端。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介与民众生活的曰益紧密,由大众媒体带来的诸多问题也被人们所逐渐关注,因此这一课题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业务研究     
提高公民的传媒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刊和浙江省广电局、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论坛,对这个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学者W·James 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针对媒介与人的关系打了个比方,他说:"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且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达到媒介素养内涵所提出的包括传者在内的全民化教育的要求,而其研究对于反对低俗化、构建媒介和谐、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感以及受众正确理解和使用媒体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从第5期开始,特开辟《媒介素养论坛》专栏,陆续刊发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论坛上发表的论文。本期刊发三篇,分别是《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综述》、《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和启示》,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介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传统似乎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以至于构建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难以获得研究者所期待的显著效果。基于这一背景,针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研究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本文试图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充分享有"传播权利"入手,通过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传播权利的再思考,提出道德伦理与传播权利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1.
聂颖  张宜军 《出版科学》2013,21(3):29-32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和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改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又融合,媒介生存格局发生变化;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消融,单一传播转为双向互动传播。这对编辑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编辑要具备前瞻性媒介研究力、多媒体传播策划力和多信息整合知识力。编辑可以通过更新理念、升级技能和构架体系等途径不断提高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传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浅析受众的媒介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传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化媒体发展与普及的日益加快,媒介素养在我国学术界备受重视,产生了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众多研究成果。本文运用科学文本挖掘理念,借助Cite Spaceⅴ软件,对2000-2016年17年间CNKI刊载的1976篇媒介素养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目前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深入挖掘我国媒介素养本土化研究的主题与脉络,及时追踪媒介素养研究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以求为推进我国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达到媒介素养内涵所提出的包括传者在内的全民化教育的要求,而其研究对于反对低俗化、构建媒介和谐、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感以及受众正确理解和使用媒体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从第5期开始,特开辟《媒介素养论坛》专栏,陆续刊发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论坛上发表的论文。本期刊发三篇,分别是《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综述》、《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和启示》,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传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献惠 《报刊之友》2011,(7):137-139
目前的国际传播系统中,媒介帝国主义甚嚣尘上。面对媒介传播偏见的客观存在,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节目的大量涌入,受众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紧迫而严峻。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实施途径包括面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媒介自身的正确引导以及受众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等,通过多种渠道的配合,共同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献惠 《今传媒》2011,(7):137-139
目前的国际传播系统中,媒介帝国主义甚嚣尘上。面对媒介传播偏见的客观存在,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节目的大量涌入,受众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紧迫而严峻。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实施途径包括面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媒介自身的正确引导以及受众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等,通过多种渠道的配合,共同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吴畅畅 《当代传播》2012,(4):77-78,81
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联合举办"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微博事件(2011-2012)工作坊"2012年3月31日至4月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公民媒介素养,一直以来都是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重点课题,尤其是微博时代来临之后,面对微博信息的杂芜,公民媒介素养的匮乏更是凸显无遗。本文试图结合对微博信息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的分析,从公民媒介素养的角度阐述我国公民媒介素养匮乏的表现,并提出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