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法 《兰台世界》2013,(10):63-64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代的帝王们也有三畏:一是畏灾异;二是畏百姓;三是畏史家.帝王们有三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维系其权威与统治.  相似文献   

2.
宋代散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这样让醉翁亭出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一个“翼”字,将亭之情、亭之景、亭之形象和盘托出,现于读面前。这就是古人一字立骨之法。  相似文献   

3.
[原文]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相似文献   

4.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代的帝王们也有三畏:一是畏灾异;二是畏百姓;三是畏史家。帝王们有三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维系其权威与统治。  相似文献   

5.
赵君 《新闻爱好者》2010,(5):149-150
本文选取常见的同义词"畏"、"惧"进行历时的比较,通过对上古典籍用例的考查分析发现:上古时代"畏"、"惧"语义方面的不同多是二者造字之初就已经决定了;由于词义对功能的影响,"畏"多为及物用法,"惧"多为不及物用法;先秦时期,"惧"当"担心、忧虑"讲时,后面常常带谓词性的成分作宾语,不用作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6.
凌钦芳 《大观周刊》2012,(37):349-349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我以为教师既要授之以渔又要授之以鱼,鱼与渔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筱青 《军事记者》2011,(2):64-64
亚里士多德有一次在“什么是真假朋友”的辩论会上.曾经大发雷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朋友!这话出自一位大哲学家之口,似乎有失身份。不过。我想这恐怕不是无名之火,大概是他交过不仁不义的人.或是刚被好朋友出卖了的缘故,所以才如此愤世嫉俗,说了过头的话。其实,朋友在人际关系的五伦之中。古人说:“鸟需巢,蛛需网,人需友情。”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世界中的作者 很早就有人指出过,先秦的很多著作多是某一个学派的著作总集,虽然号称是某子,但并不肯定都是某子自己所作。清人章学诚就讲过:“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他认为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志期于道,言以明志,文以足言”。也正因为古人有“公”心,所以才能“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相似文献   

9.
方东树在他的《仪卫轩文集》中说:“文章之道,必师古人,而不可袭乎古人。”这就是说,赋诗作文,是要学习古人的,但是这种学习决不能因循和沿袭,而应当善于发展,巧于创新。“识古人之所难,成自己之所能。”  相似文献   

10.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说,游说大人物,先得在心里藐视他们,别看他们高高在上的有多了不起。笔者斗胆套用孟夫子这句话,曰:读大师,勿畏之。——读大师的书,不必自卑而畏葸。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下功夫锤炼语言,努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业务训练,也是改进文风的必由之路。锤炼语言要师法古人。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丰富、极富滋味而又脍炙人口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几乎篇篇精粹光润、朗朗上口,语言之生动、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一  相似文献   

12.
“家”与“冢”,两个字近似,笔画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点的位置,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在下,可字意却是天壤之别。古人造这两个字的本意不得而知,不过从字的结构上能看出点“会意”和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来。先看这个“家”字:宝盖像是房脊,宝盖上那个“点”代表房上一轮太阳,房子挡风蔽日,驱寒保暖,为人、畜提供生命繁衍之地(古时人畜混居,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家里还住着牛)。古人造字,依类象形,于是有了“家”。再看看“冢”字:原本在宝盖上面的那个“点”,跑到了宝盖下面,太阳陨落,生命之光躲起来,人、畜离开了生命之源,入土为安,示生命终止。古人立字为凭,指示其意,于是有了“冢”。  相似文献   

13.
余新红 《大观周刊》2012,(4):196-196
古人云:重中和之道,尚善教之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超的教学方法,还要注重中庸之道,有良好的教育学生的方法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不能干篇一律,只能因材施教。教师只有用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去感染学生,学生才可能以积极的心态,礼貌的态度去回应老师,做到以尚善之德孕尚善之礼。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13,(12):122-123
香.生活 9787304060565 56.00 2013-5 潘奕辰 名媛雅士间的爱物、宫斗传奇里的祸水、杏林良方中的灵药。爱之者视若珍宝,畏之者拒以千里。中华文脉千载,总有香韵流传。走近它,才懂她……  相似文献   

15.
在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古人言,司书之仙名‘长恩’,到了除夕,呼名祭之,蠹鱼不生,鼠亦不蔷。妹子每每用之有效。但遇梅雨时也要勤晒,着听其朽烂,大约这位书仙也不管了。”  相似文献   

16.
韦星 《新闻爱好者》2008,(11):78-79
曹丕于其文学理论文章《典论·论文》篇末感慨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①从这段总结性的文辞看,汉魏之前的那些希望自己有所建树的仁人志士,在其人生历程中,皆有所紧张与惧怕,怕被冷漠无情的时间完全抛弃。那么,在现代文学史册留下盛事美文的朱自清先生,在与时间打交道的人生过程中,是否比千年前的古人多了些胆识与从容?  相似文献   

17.
时下在一些人的文章中,有一种时髦做法,就是硬要古人赛今人,或者为了以古喻今随意指责古人。如前不久有的同志在一家大报上著文批评“蔺相如之不足”,便是一例。该文主要埋怨蔺相如为什么不去主动找老将廉颇促膝谈心,而要躲来躲去的。当然,作者是想借古喻今,批评今天有些干部之间不通过谈心解决矛盾,忘记了使用谈心这个有效办法。提倡干部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很有必要,但因此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献记载以及中国古代对于印刷方式的选择及出版之具体行为举措中,将古人对活字印刷术的认知作钩玄索隐及类分诠释,并分别对其产生之背景作具体的引申分析。古人对活字印刷术的局限及优势有着全面而清醒的认知,并据此决定其仅作为印刷方式的辅助和补充手段而非主流。古人对活字优势的认知有一个由微而广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活字印刷使用范围及频率亦不断扩大,其对文化传播、保存之功亦日渐彰显。  相似文献   

19.
有人问:淮阴侯同党性,扯得上吗?为什么一定要搬出个2000年前的古人呢?我也觉得不合适,但有根据:1989年第11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杂文《“中性报道”能中性吗?》,意在提倡新闻的党性,文章最后就引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一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并且说:“这样的道理,古人懂得,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也懂得(美国之音就是最好的明证),唯独  相似文献   

20.
那天,《无极县志》总编刘宗诚打来电话说:你见到3月22日《燕赵都市报》“时事凝眸”版上的《朱基言论录》了没有,其中录有朱总理喜欢一条古训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明。廉则威。”对于这天的《燕赵都市报》我还真的没有注意。找来细读才知道这家报纸是摘自《特区文摘》。朱总理喜欢的这条古训,在十几年前已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1980年吧,听说无极县人民政府院内扔着一块方石,石上有字,我与朋友占国、归国去看,才知上面的文字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眼吾公。谦则吏不敢慢;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