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对始于1984年的这场“文化热”,李泽厚一语道破:“文化热实际上是借文化谈政治。” 有人说,1984年,是思想界的一个分水岭。在学者王学典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1983年底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这场运动时间虽短,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先生是一个自负而有趣的人,前几年读他与陈明的对谈录《浮生论学》时就有这种感觉,如今读《李泽厚近年答问录》,这种感觉又浮现出来。比如,当记者问他“能否对自己做个评价”时,李的回答是这样的:“近两年已经有好几位这么问过我了。我对自己不好做评价,让时人特别是后人评价吧。我总不能像牟宗三说自己是‘古今无两’吧,有人说我已在美学上远超朱光潜,哲学上远超冯友兰。我心里倾向接受,口头却连说不敢,我还没想清这到底是我的谦虚还是虚伪。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帕瓦罗蒂的声带是上帝吻过的。上帝若看到这世间最稀缺的男高音天才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在中国的大地上,竟然像开锅的笼屉里的水蒸气一样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对这种少数人“思考”的产物。他老人家肯定要发笑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是近年来众多学者经常探讨的话题,关于舆论监督,艾丰做得多,说得少。做的方面,家喻户晓“中国质量万里行”开创了90年代大规模强声势舆论监督的先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的方面,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两次上交提案,强调舆论监督,其主要观点见于其新著《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笔者结合艾丰“做”和“说”两个方面,试对艾丰的舆论监督思想作些探析: 一、“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 在《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艾丰提出“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这是在总结我国新闻改革二十年的经验,并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门捷列夫是在玩扑克牌时,灵机一动,发现了元素周期率的。对这种说法,门捷列夫置之一笑,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二十年,而您却认为是突然成就的,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在门捷列夫纪念馆里,展示了他的工作情况,他无论做什么事,都整理得有条有理。资料,笔记分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个叫季宝红的上海人在上海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在“书记谈理想、厂长搞横向、干活靠阿乡、阿拉白相相”的年头,他的生活是悠闲的,同时也是懵懂的。有一次他正在车间休息,一个同事问:“人一辈子能活多少天?”要求大家凭直觉快速抢答。有人说是10万天,有人说是20万天,季宝红迅速地想起那句老话:百年三万六千五百天,便抢答说,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8.
王若飞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等重要职务。他曾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参加1945年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是党内有名的“才子”。提起他,人们自然会想起他在狱中同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他那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里,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07,(15):4-4
据《南方人物周刊》,批评对张维迎来说并不陌生,2004年的“郎顾之争”以及随之而起的第三次改革大论争里,张维迎就是一个重要角色。他那篇《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一句“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使他一夜间成为“人民公敌”。2003年,他主持下的“北大改革”,“不升即退”、“终身教席”等措施引发诸多争议。类似的故事,甚至可以追溯到1983年,  相似文献   

10.
“他是一个失败,因为他娶了他在外面遇上的第一个女孩做老婆。”不记得是在哪篇章里说,外国人是这么看待《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的。  相似文献   

11.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12.
蒋子云  王欢 《新闻天地》2007,(12):24-25
有人在上帝面前抱怨世道不公,为什么别人名声显赫,光彩夺目,而自己却默默无闻,黯然失色。上帝将他带到一片沙砾场,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子,抛到沙场里;“请你将它找回来。”那人遍寻不著,四顾茫然。上帝随后又将一块金子丢到沙场里,那人一下子就找到了光彩夺目的金子。上帝说:“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发狠将自己打磨成金子。”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但他自己在晚年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说,他的职业是编辑。在长长的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说起记者的职业操守,在十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一直在琢磨:记者的品格像什么?换言之,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有人说,记者像蜜蜂,像猎手;有人说,记者像矿工,像厨师;也有人说,记者像社会活动家,甚至给记者戴上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当然,也有人说记者像“嘉宾”,整天赶场子、端杯子、拎袋子、抄稿子,忙于应酬;记者像“秘书”,满足于听汇报、抄材料,做官样文章;记者像“小贩”,凭道听途说,靠捕风捉影,不做实地调查,甘愿充当“二传手”。笔者以为,上述比喻无论是褒还是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乃《伊索寓言》里的名篇,广泛传播,世界享用,可以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可若按辩证法来看,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狐狸吃不着葡萄,有时说它是酸的,有时也会又想那葡萄也许很甜。尽管“这一面”《伊索寓言》里好像没讲,可事实一再证明辩证法没错。 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的贝利,有一则已成名言似的“轶事”:当别人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按贝利这种逻辑来推理,他永远踢不出“最好”的球。当然有人会说这话里有谦虚也有矫情,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机智。 如果说贝利的…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7.
1.费孝通我同费孝通相交几十年了。在这多变的几十年中,我们共荣辱,同欢乐与忧患。我于1978年底得到平反,他比我晚一年两年。在他获得平反之后,曾发下志愿,誓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他说:“我的口袋里只有十块钱了。”意思是说他想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他的健康状况有限,不能不量力而行罢了。事实证明,他的“十块钱”不是放在“口袋”里,而是存在银行生利息。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几乎走遍除西藏而外的全中  相似文献   

18.
喂,汽车!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这一次平静地说:“这里是私人住宅,你肯定是弄错了。”  相似文献   

19.
追求特色     
什么是特色?我就是特色。有人说我虚伪,也有人说我实在;有人说我软弱,也有人说我坚强;有人说我圆滑,也有人说我固执。你可以喜欢我,也允许讨厌我。因为我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你和他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20.
李俊民,男,1969年出生,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皂二村农民,靠回收加工废品为生,一手创办的“爱心家园”以专“捡”流浪汉而出名,自1997年起,十年来他“无偿”收养了近千名流浪汉,其中300多人在其帮助下回到了家。2005年,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齐鲁电视台、《南方周末》《广州日报》、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对其事迹进行报道,而成为媒体“英雄”的李俊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与争议,有人说他是当代无私奉献、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活雷锋”,也有人说他别有用心利用没有正常思维能力的残疾人牟利,还有人说他是傻子、愣子、神经病,自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